乱世书法——北朝篇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九)
南北朝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了十六国以来战乱的北方地区,以平成(今山西大同东北)为都城96年,由游牧经济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强盛时期的北魏,前后与江南的宋齐梁三朝对峙,且国立压倒南方。
完成了文化改制的北魏为了解决北方的粮荒问题,迁都洛阳并在此进一步“汉化”,将胡汉隔阂融化在门阀制度中。但崇文鄙武的风气导致基层军将、士兵地位恶化,引发了兵变,社会动荡使北魏政权土崩瓦解,分裂为东魏、西魏。
南北朝时期的政局变迁动画↓(小编搜集素材制作)
拓跋氏作为草原民族,为了巩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进行“汉化”。汉化的进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其中汉化与反汉化势力不断交替。北魏政权从官职、习文教、任汉臣、禁胡服、改姓氏、通婚、定姓族等等手段来彻底汉化。文字历来是统治者实施王政教化的根本工具,所以拓跋氏汉化的基础就是汉字。
北魏政权对文字的重视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下达整齐文字的诏令,统一制定标准体;二是进行大型字书的编制工作。北魏通行的字书是汉朝以来流传甚广的《急就篇》,而当时南方的字书已经开始使用集王羲之字《千字文》了。
北魏时期著名的书法世家是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这两个士族名门在晋朝南迁时留居北方,且先后出仕十六国各政权,书法自成体系,被北魏政权所看重。代表人物为崔氏崔玄伯、崔浩父子,卢氏的卢玄、卢渊祖孙。传习于卫门的崔氏擅古文、篆书、草书、行押书、隶书等。范阳卢氏所长为铭石书、章程书和行押书。崔氏父子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地位权势极高,天子诏令往往出自他二人之手。崔氏书家声望远远高于卢氏。可惜崔氏、卢氏的书迹已无处可寻。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国史之狱被夷九族。崔浩的被杀就是“反汉化”势力对“汉化”的重大压制举措。
崔浩↓
北魏书法是清朝中后期才被学者发现并宣扬开来的。康有为提出了“魏体、魏碑”的概念,并对北碑大为褒扬。但他们所见的魏碑,往往是洛阳时期的碑文,而北魏的变迁,必须要从他的两个都城——平城、洛阳时期来看。
平城时期最著名的书迹是《大代华岳庙碑》↓
《嵩高灵庙碑》↓
《皇帝东巡之碑》↓等。
平城时期郑重的碑刻、墓志多用隶书。如上图《皇帝东巡之碑》方峻森严的类型,就是笔画方截、横画两段翘起翻飞。另有一类方厚平直的隶书,横竖笔画方厚平直,上图《嵩高灵庙碑》即是代表。这个时期的隶书虽想学习西晋以来的隶书风范,但技巧不纯、笔画不精,失去了端正庄严气象。
平城时期的楷书一般是指无波磔的正体字,最为珍贵的是《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题记》↓,此书工整端庄,笔致清俊劲挺。
平城时期最著名的楷书碑刻是《晖福寺碑》↓,其笔画方棱丰厚,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态和曲张之势。这一碑刻是北魏楷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可以说是洛阳时期正体“魏碑”字体的先导。
近百年来,出土最多的北魏书迹多是洛阳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汉化改制已基本完成,随着汉化的深入,北朝不断南方书法特点,这一风气对楷书书法的影响巨大。
清代以来的“魏碑”、“魏体”具体就是指用真楷书写的北魏刻石书迹。发现的碑刻中,有一大类是北魏宗室元氏的墓志。其中著名的有《元桢墓志》↓等。
这类楷书的特点是点画丰满,俯仰向背各有姿态,横画起笔岀锋斜按,收笔下顿,撇捺开张,收笔平挑,竖钩上挑。这种斜画紧结的楷书遒美庄重的书体,也被称为“洛阳体”。洛阳体随着出土地区不同,也各有特点。
洛阳地区出土的《元绪墓志》结字修长;《元祐墓志》娴静秀整,接近南朝楷书;《始平公造像记》↓笔画方锐厚实,斩钉截铁。
而河北、山东等地的洛阳体字迹,有《郑文公碑》的笔圆体方,有《张猛龙碑》↓的天骨开张等地。
北魏后期的楷书,也有“平正”一类,如比较著名的《元徽墓志》、《张黑女墓志》↓等。
康有为曾把当时的摩崖书迹《石门铭》↓列为神品,主调横斜,笔画圆浑。
东魏时期的书风渐渐发生了变化,摒弃了北魏长枪大戟的雄强之势,转向宽绰平正的优雅,概况来讲即“平划宽结”。代表有《高归彦造像记》↓、《高盛碑》等。
东魏末年,其政权为北齐所取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北齐的书法书迹最多的就是佛教刻经,可谓独步古今。北齐有大规模的摩崖刻经阶段,刻经字体有隶书、楷书。代表作有北响堂山《无量义经》↓等。
西魏时期,曾俘虏了多名南朝文臣,其中就有著名的书法家王褒。西魏被北周取代后,王褒仍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王褒的书法已无传世,但从当时的其他书迹可以得见王褒书法特点。如《涅槃经第九》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立和社会的动荡,导致南北书法发展一度不均衡。经过不断的效仿,最终北朝书法已在后期与南朝接轨,并在隋朝实现了书风一统 。
下一篇:隋唐书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