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中那些永不消逝的怀念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书信中那些永不消逝的怀念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先生
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百度上搜索书信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出来的答案说没有文字时就有“书信”,用的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由此可见,就说明书信已经存在于这世间弥久。可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提笔写信的时间却在减少,甚至于有的人刚提笔便不知应该写些什么了,我便是如此。前几天想要送友人一本书,打开扉页,提起笔便已惘然,因为无从下笔,只好作罢,完全没有了以前读书时与好友互通信件时的那种滔滔不绝。
以前写信,可能需要等上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现如今科技发达,QQ、微信、电子邮件等都可以秒回,完全没有了以前那份等待书信时的焦急、期待的心情,因此我们对于书信的渴望,也随之减少。
在我的人生中写信次数最频繁的阶段,便是我的高中时期。那个时候和好友从小镇中学毕业,因为成绩悬殊,我们考在了县城的不同高中,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我们保持联络的最好办法便是写信。从最初分散时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到之后互相抱怨课业繁多,到夸赞某科老师尽心尽责,到谁和谁早恋在一起了……诸如此类,信中虽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也是不亦乐乎。后来念了大学,有了手机,便不再写信,偶有几张明信片的到来,即是人生中难得的小确幸。
《见字如面》这本书一共分为了八大主题,分别是“生死”“挂念”“苦情”“爱恋”“知行”“锋芒”“热血”“古韵”,节选的四十九封书信,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有丈夫对妻子的难以断舍,有淡泊名利的竹林名士……人生百味,悲欢离合,皆在这些书信中有所体现。
关于生死
“人必有一死,只是不知何时死,如何死。生者必死,聚者必散。此乃万物恒长之理。”
在黄春明写给儿子黄国峻的信中写到:“我们知道你不回来吃饭,就没有等你,也故意不谈你,可是你的位子永远在那里。”这封信写于黄国峻去世一年后,全文下来既没有用情绪化的词汇,也没有过多的哀悼文字,平平淡淡,却让人心碎。甚至有一高中女生在自杀三次后读了这封信后,就不再想自杀了。
关于苦情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这是李叔同在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诚子的信,从这封信我们便可以看出李叔同的决绝,以致妻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携幼子从上海赶到杭州,劝他切莫弃她出家,李叔同竟连寺门都没让妻子和孩子进。诚子知道自己挽不回丈夫的心,却仍坚持要见最后一面。诚子问弘一法师,“什么是爱?”他说:“爱,就是慈悲。”可他慈悲对世人,却独独伤了她。
我们常说爱而不得是一种苦,那么爱而得之又弃之,岂不是更苦?
朗读众生甜苦,重温肝胆真情。
愿你我在这些书信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