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书都浪费了吗?
最近听到一种感叹,说有些大部头,小时候不懂,小孩子嘛,要经历没经历,要人生没人生,所以如果小时候读了,就浪费了。须得长大了,懂得了生活的苦和甜,读起来才能口齿生香——不管同意不同意,事实上我就是小时候读了很多书,然后长大以后没有再碰。
我并不后悔。
小时候的确是什么都不懂,没有什么共鸣啊之类的可言。很多词句真是知其言不知其所以言。但是我记得小时候的心境——哦,原来大人的世界是这样的啊。也许小孩子对大人的世界都充满好奇和向往吧,虽然无意识。我能想起来那时候跟小朋友玩,就是会拿积木搭一个家,里面有床,床上睡个娃娃。小朋友多的话,还会分,你是爸爸,我是妈妈,她是孩子——我记得大家都不是那么喜欢当孩子,因为缺少了表演的乐趣还有什么意思呢,因为我本来就是个孩子呀——长大以后,我对世界再也不报这样的热切向往。
那时候大人也是跟我好的,但是大概还是以给我买好吃的或者听我背诗取乐——他们好像没有把成人的世界到底在上演着什么带回家,所以过家家的时候,我们只知道,爸爸上班去了,然后马上再演爸爸回家以后——上班那段不知道该演点啥。
上班那段,我都是通过读书来揣测的。我的确不懂,就像我不懂为啥我爸会为同侪竞争进入恶性而苦恼一样,但是那就是大人的世界,我并不急于懂,我就感受到他的苦恼,然后有点怪他为什么不跟我玩,不对我好颜相待,然后再给他递杯茶试图缓解。我甚至没想过要去懂得他,而是就接受了这样的他——这样的天然接受,我长大以后再也没有过。
我就用这样一副天然接受的心肠,读了若干名著。“原来大人的世界是这样的啊”。也许天生就是学习的料,我从未感觉到过枯燥或者生硬——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以后我的人生,就像在过电影回放——我遇到一个人,一件事,然后像被剧透了一样扫兴的发现,哈,我小时候读过类似的桥段,也读过类似的感受。然后我找到原书中的那句话,并得到某种尘埃落定。那是一种抚慰吧——日语里有个词叫もやもや,说的是你感受得到,但又说不清道不明,模模糊糊的。但是潜意识不管它是什么,自己就开始工作了——有时候潜意识会把人折磨得生不如死。所以非得你看到或者听到一句话,把你这感受给说出来,说清楚,潜意识就变成了意识,人就像卸货了一样舒爽。脑子里有一个早就刻进去的“人类社会模版”,常常是件剧透般的坏事,但又像在脑子里塞了个图书馆一样,图书馆很大,书你不见得都读过(怎么可能呢),但你大概知道去哪一栏的哪一架,就能找到存放在那里多年的书,它一直在那里等着你长大。
我跟人生有个约会,那种感觉好极了。
——而长大了再读书,恐怕是一种偶遇邂逅,充满陌生荷尔蒙的张力,却不是熟悉的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