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赶场印象
到农村集市闲逛购物,各地说法不一。北方叫赶集;湖南常德叫赶场;广西桂林叫赶圩。
湖南石门蒙泉镇白洋湖市场每月5天1场,公历逢2、7日进行,一个月一般有6场。
不爱凑热闹的我,从小就不爱赶场。如今为了购买家乡土产,亦是受同事之托,看看“手编的筐呀,篓子呀什么的,再看一下农具!”在白洋湖市场兴致勃勃地赶了一次场。
老家赶场印象民以食为天。首先,我们逛水果摊。10元7斤的梨子,极其便宜,想想即使难吃,全扔了也不过10元。何况品尝后,感觉还好,于是,迈不开脚步,买了7斤。后来,又看到10元4斤的大梨子,且全是母梨,我忍不住又买了8斤,共7个。后来一吃,10元7斤的梨子虽然细腻,但味淡。10元4斤的梨子,不仅个大,而且水分充足,极为细滑,香甜爽口,梨核尤小,物超所值。两相对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不要迷念物美价廉,而要相信买的没有卖的精;只有买错,没有卖错;一分钱一分货。想吃好货,就别“贪便宜”了。
接着,遵朋友嘱托,直奔竹器、铁器摊位。
我们路遇一位挑着2担箩筐的老农,他以为我们是外地人,一担箩筐,漫天要价,居然说,本来卖300多(元),卖你们 200多(元)。买不买?我们摆摆手,笑着走开了。
老家赶场印象箩筐
在竹器摊位,筐勺筛篮,簸箕筲箕,背篓竹篓,锅刷夹(gá)椅儿,应有尽有。
筐是箩筐,有大有小,有的没有挑绳,是开豆腐店的人家装黄豆的常用工具;有的安有挑绳。在靠肩挑手提的年代,这是挑粮食等的重要工具。
勺是煮捞米粉的漏勺。
筛是筛子,筛掉农作物里的禆、壳和小石子等。
篮是竹篮,以前妇女在室外手工洗衣时,装衣服之用。
老家赶场印象小簸箕和筲箕
簸箕主要用来晒干辣椒等之类的干货。
筲箕,有大有小,大的筲箕主要是沥饭工具。在用高压锅、电饭锅煮饭之前,人们用大锅煮饭,煮成7分熟后,带米汤盛进筲箕,将米汤沥掉,再焖饭,好好的米汤竟用于养猪了!自农村煮饭用高压锅,或用电饭锅后,就很少用筲箕了。但用小筲箕做装洗净的青菜等工具特别好。
背篓,主要是山区背物品的用具。
老家赶场印象大小竹篓
大竹篓是在桔子收获季节,装桔子的工具。小竹篓主要是在菜园摘菜的用具。城里人可用作购物用具等,容量较大,十分环保。
老家赶场印象夹(gá)椅儿,背半岁-1岁半左右幼童的的竹器。与布背袋相比,孩子坐在里边舒适,不会造成罗圈腿。对于背孩子家长来说,夏天会感觉凉快多了。
老家赶场印象在竹器摊位旁边,我还看到了大小不等的几个木饭甑。用它蒸饭,饭香四溢。以往农民家庭,只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才会有甑蒸饭香的时光。
老家赶场印象上图右边是木椅
木椅极具石门特色,但相当浪费木料,是用小松树制作而成。不过,人们一般取自树林密度过大地方的木材。
在铁器摊位,有锄头、镰刀等铁器。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铁器,只能看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便给需要的同仁带上。也不知这类物品能否邮寄?
市场上还卖土鸡蛋(不知真假,本地人方知真假),葛根粉(也不辨真假),熏干鱼(据说用硫磺熏过,不敢买)。什么时候人们购物才能没有真假莫辨的顾虑?
12点左右,热闹的市场归于宁静,只有不多的坐商和极少的顾客。
此时有朋友微信我,说看中了锅刷。我们已不在市场,而是在老徐弟弟家了。幸好他家离市场不远,我们再进市场一看,她看中的那款锅刷,早已不见踪影了;所见锅刷材质不好,用旧竹子做的,似乎还发霉了。我们自己都看不上,就不便带给朋友了。
老家赶场印象今天赶场,自己所购有限,但长了见识:
其一,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在集市买自己心仪的物品,必须趁早。回老家多日,未曾吃去湿、养肝的泥鳅。老徐老弟今天则买到了,就是因为他很早就到市场上等待。据说,想买到土鸡蛋也是如此。由衷感谢老弟。
其二,一定要货比三家。朋友看中一款小背篓,付款后我才发现,筐上边缘是非环保的红色化纤。不久后,看到同款不带化纤、且略大一些的竹篓,仅贵5元。如果多走走看看,购物就不会有遗憾。
其三,人不可貌相,有的物品也是如此。对于自己有心购买的食品,只要老板让品尝,就一定得尝尝。老家香香甜甜的毛桃,因外表未入我法眼,结果错过了美味。
其四,购物既要货比三家,又不能犹豫不决。我相中了一款锅刷,因家人不愿买,结果留下了遗憾。
赶场印象远不止这些。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产品,下次回老家,值得继续赶场。201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