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趣说对联
每当春节来临,我们大汉民族有写春联贴对子的传统习俗。春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朋友们,你知道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么?它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是蜀国国君孟昶撰写的一幅桃符,其对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中国最早的对联所谓“纳”,即“享受”,“余庆”,指“先代遗泽”,《易经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上联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则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尤为有趣的是,:此联语其头尾颇具匠心地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嘉节”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新春嘉节”,可谓巧妙至极。
对联,上下联自撰或他撰,乃常态,一人为之即便甚妙,却鲜有情趣。而对对子,一人出上联或下联,一人或多人来应对,则会闹热且有趣多了。徜若出句有趣,对句更妙,斯时的情景会令人久久不忘。
春节古意图讲个有趣的古代对联故事吧:明朝兵部尚书、后封少保的于谦,他14岁赶考时,主考官姓虞名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不高兴地问:谁是于谦,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
主考听后大笑,遂出一上联宽慰于谦,于谦亦笑着揖答。此联是: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贴春联再讲个现代有趣的对联故事:“孙行者,胡适之”,“孙行者,祖冲之”:
1932 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 ,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 ,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其他考生的对句则五花八门,有对“唐三藏”者,有对“猪八戒”者,皆不及格。有个别考生对出“祖冲之”、“王引之”者,差强人意。只有一人对以“胡适之”(即胡适,字适之),受到陈寅恪赞赏。陈大师甚至还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
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周先生在其回忆录里曾专门谈及此联:“当时我想到可以做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二者自以对胡适之为好。因为适者,往也,往跟行意思相近;引又是另一个意思。所以我就以胡适之为好”。
说这副对联好,它好在哪儿呢?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此乃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动词;者、之,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另一副对联:“孙行者,祖冲之”,也很绝妙。绝就绝在孙对祖,乃辈分;冲对行,是动作;妙就妙在者对之,乃虚词之乎者也。
在此,孬张还给朋友们推荐一副非常有名的哲理对联,它出自杭州灵隐寺,短短两行14字,令人浮想联翩,其联语是: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