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哲思

读书‖跟着《论语》学做人做事2.8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寻香V

—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之所以叫《论语》,是因为它是在孔子处去世之后,由孔子的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通过记录言语的方式,汇聚成册,集腋成裘,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的人格、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比作“精神食粮”。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

—3—

而在中国古代,就有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读《论语》,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这个人就是赵普。赵普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跟随着赵匡胤一起发动了陈桥兵变,之后又辅助赵匡胤登基,还跟着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 ,立功无数。宋太祖为了标表彰其功德,让他担任宰相之职,并且将大权也交到他的手上。但反对赵普的人认为他根本没有资格当宰相认为他不学无术,读的书也仅仅就只有一本《论语》而已。对此,宋太宗却不相信,在一次闲谈之中,宋太宗就问赵普此事真假。没想到赵普的回答和别人说的一样,“我这辈子仅仅就将《论语》从头到尾读熟、读透,之前以半本《论语》辅助太祖平天下,现在又用半本《论语》辅助陛下,让天下得到太平。”

—4—

而《论语》这本书,初读来甚是枯燥,满篇看来都是大道理。可慢慢细读,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实与智慧来。就会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就能明白孔子为什么被视为圣人。全文涉及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为人处事原则的建立、人格魅力的建立、如何自修其身等等,可谓囊括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5—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原文】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生病。”

【原文】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6—

色难,难在态度!难在神色!

一个深爱着父母的人,必也很和气;一个和气的人,想来也一定有愉快的神色;一个有愉快神色的人,必有和顺的仪容。

孔子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回答孟懿子什么是“孝”的时候,并没有正面解释“无违”的意思,而是通过与樊迟的对话来讲明。这就有一个传达的意味在其中,在意思上又是一层。

然后又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回答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什么是“孝”的时候,孔子告诉他以一个父母的心去体味,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来唤醒自己对父母的爱。

又是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孔子的学生子游也来问孝,孔子告诉他孝敬父母不是养他们这么简单,是要在养老的同时不失敬于父母

还是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来问孝,孔子告诉他孝顺不是替他们做事,给他们饭吃这么简单,孝顺之难难在我们的神色,难在我们的容姿。

孔老先生教育方式真是现在的教育所望尘莫及的。

他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职位、年龄及个性,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带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引导每一个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