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罗万象有趣的灵魂原创文字集

【“残缺与爱情”的哲思】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267人  兴时态_198812

【“残缺与爱情”的哲思】

【“残缺与爱情”的哲思】

《务虚笔记》问世后,史铁生曾经表示,他不反对有人把它说成一部爱情小说。

他解释道,他在小说中谈到的“生命的密码”,那隐秘地决定着人物的性格并且驱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的东西,是残缺也是爱情。

那么,残缺与爱情,就是史铁生对命运之谜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破译了。

残缺即残疾,史铁生是把它们用作同义词的。

有形的残疾仅是残缺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了而已。

生命本身是不圆满的,包含着根本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幸免。

史铁生把残缺分作两类:

一是个体化的残缺,指孤独;

另一是社会化的残缺,指来自他者的审视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别、隔离、恐惧和伤害。

我们一出生,残缺便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隐藏着,只是必须通过某种契机才能暴露出来,被我们意识到。

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那个因某种契机而意识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独、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隔离的时刻是重要的,其深远的影响很可能将贯穿终生。

在《务虚笔记》中,作者在探寻每个人物的命运之路的源头时,实际上都是追溯到了他们生命中的这个时刻。

人物的“生日”各异,却都是某种创伤经验,此种安排显然出于作者的自觉。

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有残缺便要寻求弥补,“恰是对残缺的意识,对弥补它的近乎宗教般痴迷的祈祷”,才使爱情呈现。

因此,在残缺与爱情两者中,残缺是根源,它造就了爱的欲望。

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途。

所谓寻求弥补,并非通常所说的在性格上互补。

这里谈论的是另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残缺不是指缺少某一种性格或能力,于是需要从对方身上取长补短。

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了吗?

有两种不同的孤独。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孤独,即人发现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间没有根据,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嵌入虚无”。

这种孤独当然不是任何人间之爱能够解除的。

另一种是社会性的孤独,它驱使人寻求人间之爱。

然而,正如史铁生指出的,寻求爱就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还判定了你的残缺。

因此,“海盟山誓仅具现在性,这与其说是它的悲哀,不如说是它的起源。”

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使得社会性的孤独也不能真正消除。

由此可见,残缺是绝对的,爱情是相对的。

孤独之不可消除,残缺之不可最终弥补,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

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

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

另一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

这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

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

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

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一个不谙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残缺与爱情”的哲思】

丁俊贵

2018年9月18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