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心情随笔

是什么让孩子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1人  渡舟弱水

重点中学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差异在哪里?首先是因为中考分数的差异而被强制分流到了不同层次的中学里。进一步思考,这个中考分数的差异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所看到的现象是,重点中学的孩子对学习更富有兴趣,由此比同龄人更加的投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幼儿园,你会看到满园的孩子们对优秀对知识充满了好奇,浑身都是兴奋和快乐。为什么随着求学之路的延伸,只有少数者保持着对学习的乐趣,更多的人是应付学习,还有部分人对学习变得深恶痛绝。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说学习是一项事业,应该是投入的时间越长就越富有成效,可结果是家庭与国家对一批孩子投入的时间越长,而能够在学习上发展自如的孩子却越来越少。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仍旧没有割除掉“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性选拔目的,所谓的促进人、发现人、发展人的理念只不过是用来装饰的花边与点缀,空有的噱头罢了。至始至终教育都是通过不断的提升的学位等级来找出人群中可能的智力精英,而且是擅长应试或者说特长为破解命题者所出困局的个别人,于是其它的孩子在不断求学的路上,收获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品质,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打击,在排位赛中靠后的人,没有人送给他们掌声,更没有人看到他们的能力,因为他们是庞大的分母。

一个很揪心的问题,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怯生生的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再像以前爱我了,为什么你总是对我吼叫与咆哮?就是因为我考试没考好吗?”中国教育的悲哀在于,把政府政绩、学校水平、教师能力、家长荣耀和孩子未来统统的与学生的成绩绑定到一起,结果呢?各怀鬼胎的各路人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目的就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提升成绩。没有了感情,或者说,只有在让人快乐的分数下才有亲情、友情、师生情。这已经变得畸形和奇怪。如果说隋唐之后的科举是个人挣扎的唯一途径,那么当今的高考则是席卷全国的科举。历史告诉我们,科举并没有全面的发展人,与个人的天赋也毫无相关,目的只是帝王稳定社会结构的一种手段,间或为帝王家提供一批听话的奴才。结果呢?两千年的中国帝制,从来都是各姓人物皇帝轮流坐,国制不曾改变。值得庆幸的是,推翻帝制的一批革命党人并不是科举出身,是喝了洋墨水的。

能不能尊重孩子的特有天赋,能不能减少统一标准下的比较,就算是非要制定标准来测量基因、成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不同的孩子们,要不要多一些标准?这些问题都是在教育改革中值得思考的。若要真想让不同的孩子接受适合他的不同教育,引导孩子逐渐实现内在个体天赋的教育变为现实,国家就要多一些标准来测量学校,而不是简单的以高考成绩论英雄。

不再因为孩子的成绩打击学生,这是教育迈向新生的第一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如果迈不出这一步,孩子必然因为成绩的暂时落后受到各方面的不正确教育,结果极有可能进入一种错误的循环状态中,学习越来越困难直至厌学。有太多的孩子,是因为看不到学习的希望而放弃继续的投入。这是人之本性,然而教育者、家长却不能理解。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是,帮助孩子看到他自己的进步和希望。这就又涉及到另个问题,教育结果的横纵比较。我是反对人与人去比较的,毫无意义的事情。很多从事教育的人也阵阵有词的提到如何如何运用数据来分析学情这类。莫名其妙!

人与人可以比较吗?同卵双胞胎都无法比较,何谈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对于每一个学生在根基处要打牢,学校的任务是务必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到位。非要比较,那就是所有学生必须在基础知识分数上达到标准,新高考的这一项改革非常好。之于学科的高分及平均分,真无可比之处。但一个人的纵向比较却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学校也好,任课教师也好,要帮助学生关注个人的成绩变化,反映了一个人的进步情况。

只有在自我比较中,才能发现长进和不足,也才能活成自己,活出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