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丰子恺自述——我的这一生》
丰子恺被称为中国漫画之父,有《子恺漫画》《画中有诗》《阿Q正传》、《护生画集》等漫画作品。除了漫画外,丰子恺还创作散文,翻译和出版过很多文学、音乐方面的书籍,对中国近代美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很多人喜欢看丰子恺的画,读他的文字,说他是一个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小孩一样生活”的人。但其实,丰子恺的一生很艰辛。他少年丧父,中年遭逢战乱,背井离乡、漂泊万里,晚年也经历种种磨难,最后在病苦中去世。不过,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中,却始终有一种天真活泼、敦厚平和的气质,让人看了满心欢喜。
丰子恺生前并没有写过专门的个人回忆录,但是他写过大量记录自己生活的小文章,还留下了很多日记和家书。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这些文章进行了重新编辑,从童年经历、青年学画生涯、中年的逃难岁月和老年生活几个方面记录了丰子恺的一生。
一、童年经历
1989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东北部一个叫石门湾的小镇。丰子恺的父亲是个传统的读书人,中过举人,在当地开了家私塾,颇有影响力。父亲是丰子恺的启蒙老师,父亲身上读书人的风雅讲究一直影响着丰子恺。丰母则是一个能干、务实和坚强的女人,在母亲严厉的敦促下,丰子恺书读的很好,很小就在杂志发表过文章。丰子恺喜欢画画,还被老师称为“小画家”。
二、学画生涯
17岁时丰子恺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丰子恺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老师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音乐、话剧、西洋绘画的先驱,后来的佛教高僧。李叔同教丰子恺美术和音乐,尤其是素描。在李叔同的指导和鼓励下,丰子恺爱上了素描,学会了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并决定把绘画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丰子恺游学日本10个月,苦练音乐和绘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即用西方的构图加上东方毛笔画法,再辅以几句话点题的方式画漫画。这种通俗简洁的方式,从小商小贩到老人小孩,甚至文盲都看得懂,让丰子恺的画很快流行起来。
三、逃难岁月
回国后丰子恺和朋友在上海创办了开明书店和立达学院,做音乐和美术教师。“一二八”事变后,为躲避战乱,丰子恺回老家避难,并亲自设计建造了居所“缘缘堂”。这段时间,丰子恺创作《漫画日本侵华史》。当就在这本画册即将完成的时候,1937年日本人占领杭州,石门湾惨遭轰炸,死了一百多人,缘缘堂也毁于一旦。
丰子恺带着全家十几口人,挤上一条小船,仓皇逃离。逃难途中,他担心《漫画日本侵华史》被日军缴获,引来杀身之祸,将手稿尽数丢入河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恐惧停下画笔,逃亡的几年中,他不断有作品出版,控诉战争、杀戮带来的创伤,呼吁和平与安宁。
四、创作《护生画集》
早在1928年,为了给当时已经出家为僧的老师李叔同庆祝50岁生日,丰子恺创作《护生画集》第一册,共50幅画,劝导人们不要伤害生命。1938年李叔同60岁,丰子恺流亡到广西,在炮火中画了《护生画集》第二册60幅画作,给老师祝寿。李叔同回信道:“我70岁时,请你做护生画第3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4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5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6集,共百幅。”
丰子恺收到此信,倍感责任重大。时局凶险,生死难测,但是师恩如山,又岂能辜负。于是他回了8个字“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在《护生画集》第二册出版后的3年,李叔同去世。不过丰子恺始终没有忘记给老师的承诺,1949年他在厦门闭门三月完成《护生画集》第三册。1961年和1965年,《护生画集》第四册和第五册在新加坡出版。1973年,文革中,丰子恺被下放到农场做工,中间因患肺病回家治疗,于病中偷偷完成《护生画集》第六册的100幅画。之后,丰子恺肺病恶化,最终转为肺癌,于1975年去世。
五、那些丰子恺喜欢的...
第一,爱孩子。
丰子恺把自己称作“儿童崇拜者”,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在他的漫画和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也是小朋友。他在孩子的世界找到了成人世界里所没有的真诚、快乐和自由。
第二,爱猫。
丰子恺养过三只猫。他给每只猫都写过文章,说猫是一切人喜爱的动物,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在丰子恺的画中也到处可见猫与人和谐的生活在一起的画面,在丰子恺心里,人与动物始终是平等的。
第三,爱音乐。
丰子恺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他给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都画过漫画,创作和编辑过《音乐常识》、口琴、钢琴演奏技法等书,致力于把西方的音乐理论介绍到中国。他自己也喜欢唱歌,会弹钢琴、拉小提琴。他还主持发行了《美育》杂志,对他来说美是安放生命与心灵最好的所在。
第四,爱喝酒。
丰子恺非常爱喝酒,到去世前还说自己每日可饮黄酒一斤。他提倡适度饮酒,认为喝酒因节制才风雅。不过,在家人团聚、抗战胜利等特殊的日子,他也会喝得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