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要“减负” ——减掉养育孩子中不合理的控制欲望
和孩子一起去领录取通知书。在领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必须要完成学校的“校园巡礼大闯关”,其实就是学习和检验几个小小的礼仪:拜师、餐厅规则、借书、排队、课堂坐姿以及分辨男女卫生间等等。
就是这么简单的任务,我发现了非常有趣的事情。
非常不放心,紧紧攥着自己孩子的家长很多。
每到一个教室的门口,总是很拥挤的样子。为什么呢?因为都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排队,孩子进去了之后,家长就在门口看着、等着,孩子出出进进就总是很挤。如果,家长们能够放手,让孩子们排成一队,家长在空敞的地方等待,现场一定不会是这个样子。
在学习拜师礼时,因为性别不同,放在上面的手是不同的,在围观的过程中,就有家长着急地提醒和纠正自己孩子的错误。
在考验是不是能分辨男女卫生间时,因为老师会问:“你怎么知道那是男卫生间(女卫生间)呀?”答案一般是因为男卫生间是蓝色,女卫生间是红色或者那个标记是穿裙子的。于是,我就听到有家长在TA的孩子要去接受“检验”之前,开始教自己的孩子:“你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吗?男卫生间是蓝色,女卫生间是红色。”
在进教室练习坐姿之前,有家长就对照要求,开始在教室外站着训练自己的孩子。
在礼堂练习行走以及列队礼仪时,孩子在练习,就有好几位家长在旁边给孩子扇风,其中还有一位家长,陪同孩子行进一直从队尾扇风到队前老师盖章处。我想,既然是练习礼仪,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停地扇风是不是恰当呢?最多也就是热十几分钟,家长就如此这般舍不得?
是不是希望自己是超级全能家长,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一路坦途?是不是不太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世界、面对挫折,忽视他们的成长需求,只想着耗尽自己的力气拉着他们向前跑?
就是陪孩子排个队,教他一点小知识,就牵扯到了不相信孩子、剥夺他们的成长权利么?
我不能说绝对是。但是我相信很多陪着孩子排队,提前教孩子如何分辨男女卫生间的家长,在列队过程中全程为孩子扇风的家长,很有可能在对待孩子别的事情上也是这样的。孩子跑起来是不行的,会摔跤的。孩子和同伴有了矛盾之后,会立马上前解决问题的。当孩子依着自己的想象画了一栋房子之后,会立马指出来房子不是这个样子的。甚至,当孩子吃一点带骨头的食物时,一定要全程紧盯、控制孩子如何把骨头吐出来的。
真的需要这么紧张和小心翼翼么?孩子能经风雨见世面么?在没有家长的荫庇之下,孩子能信心满满地去适应环境么?
我们常说,孩子负担太重了,要减负。家长是不是也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和一位中学老师探讨,他说在某校晚自习时,总会有家长自发地要求到教室外能“监视”到孩子们的地方轮流值守。其中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非常反感他这样做。如果,他明显地站在窗户外,孩子一定能发现,于是,他探索出了自己的方法,猫着腰,小心地不间断地沿着窗户穿梭看看自己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成绩表现不是太好,家长期望通过这些越来越紧的“控制手段”督促孩子学习。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的内心会充满了无奈和羞愧。只恨自己还没有能力脱离家长的控制,如果同学和老师看到自己家长在外面躲猫猫似的“监视”,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很多家长说:“我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的确,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自己时间和空间,那就只能把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全部搭进去填充。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家长给了自己太多不必要的“负担”。“替孩子成长”——小到吃饭穿衣系鞋带洗澡整理书包,大到只能和谁交朋友,做决定只能顺从家长的意志。过多地操心学校教育,习惯性地防御和质疑学校和老师,总想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教。TA需要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TA需要全覆盖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静待花开,谁都知道花开有时,它们需要松土、需要阳光、需要水分,但是你频繁松土、施肥、天天浇水,过分勤快,它的生命很快就会凋落。它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不依你的主观意志转移。而且,土壤、阳光、水分是相互作用,相互不可替代的。
同样的道理,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不遵循这个规律,做很多事情企图去改变规律,很累很累,还会有负面效果。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的家庭、学校、社会,也是相互作用,但是相互不可替代的。如果,家长想以一己之力,去替代、改变家庭以外的环境,这也是不可能的。
家长,是世界上最愿意把一切都给孩子的人。但是,家长又是不能把一切都给孩子的人。成长的权利一定要交给孩子,该他们应对的人际、环境只能他们自己去面对。
家长要减掉的负担,其实就是自己想要把孩子的生活学习控制得井井有条的欲望。
让孩子自己去排队试试看,把通关卡交给他们,跟着他们去面对任务。你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做的很好。即便不会,那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他们需要学习呀,也是学校举办这个巡礼闯关的意义所在呀。
孩子通过自主地做事情,才获得自信和能力。通过离开家庭和父母,才获得社会化的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放手交给他们。不仅如此,稍有一点难度的事情,都要充分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去尝试。所谓“最佳发展区”理论,就是说让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有意思的是,你越想攥紧,也许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你就需要更紧的方式去攥,然后有一天,发现没有更紧的方式可以用了。倒是你试着放手,支持孩子自己去决定、尝试、体验,在错误中学习、成长,也许,你发现根本不需要去攥住孩子,他们自己在有序的轨道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