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对待孩子,究竟是因为爱还是怕?
文:张书愿 小凡姐姐
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孩子不愿开口叫人,被你一顿数落;
亲戚家来了小孩要宝宝的玩具,你不经过他的同意便强行“分享”;
在众人面前,你强迫孩子表演他刚学会的一首儿歌;
当孩子怯场时,你不好意思地跟人家说:“哎,他就是有点害羞”;
你帮他报了一堆兴趣班,他却不是很有兴趣;
你要求他精益求精,处处争第一……
如果有过,现在扪心自问一下:这么做,究竟是因为对孩子的爱,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又或者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看到很多家长,以爱之名,行怕之实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当孩子生病,比如咳嗽的时候。
家长大多听不得孩子咳嗽,感觉一声声地像是划在自己心上。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对于1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医生的建议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用时间换空间,让孩子的免疫系统慢慢把病毒赶走,咳嗽自然就好了。
然而,我观察的结果是:不管是否懂得这一点,绝大部分家长会给孩子喂药。家里的老人一般在孩子高频咳嗽一天后就坐立不安了,非去配药不可;而这时候懂得一点医学知识的父母如果拒绝让孩子服,就会发生家庭大战,最后,父母一边扛不住老人的责怪,一边也受不了孩子咳得脸红脖子粗,只能去给孩子买药。
最后,药喂下去了,咳嗽不一定见好,但是大人的心里却能踏实许多。那些止咳药,治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的焦虑。
大人们潜意识中害怕孩子万一咳出问题,而自己却什么都没做,他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所以,他们明知道吃药不仅没有用,可能还有副作用,仍然给孩子吃。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万一出了错,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错,而且一瓶止咳药或者消炎的副作用也不会有多大,更不会立刻显现,这样自己的责任会小很多。
怎么区分爱和怕?
有一句话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是说,如果你爱孩子,那么就要为他做长远的打算。
而怕,一般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如果一位家长能够着眼孩子长远的发展,甚至为此抵抗来自现实的压力,那么他就是用爱来养育的。
孩子不开口叫人,你能体谅他对陌生人或者陌生环境的恐惧,不紧不慢地引导示范,即使这次不成功也不为难孩子,因为你知道,要保护孩子的安全感,这就是爱;如果你强迫他必须当场把人叫了,不叫人就不许走,叫了人就买糖吃,这就是怕,你怕孩子被人说没教养,怕自己没面子;
亲戚家来了小孩要宝宝的玩具,你可以认真地询问宝宝的意见,也可以引导宝宝分享或者交换,但如果宝宝不同意,你也会尊重他的意见,去跟亲戚说抱歉,这就是爱,因为你知道,分享精神的前提是物权意识,你必须尊重孩子的权利;如果你对宝宝说:今天必须要把玩具给人家,不给就是小气鬼,不是好孩子。这就是怕,是你自己不敢对亲戚说“不”,怕会跟他撕破脸;
孩子怯场时,你会过去抱抱他,对他说:“很多人都会害怕,妈妈小的时候也会,多练习练习就会好一点,没有关系”,你不在乎一时的成败,而是给他信心,给他成长的可能性,这就是爱;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说“这孩子就是害羞”,这只能把你自己的不安和尴尬转移到孩子身上,不会有别的任何帮助,这就是怕。
你一定发现了,当你用爱养育时,孩子心中也会填满爱,这种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让他厚积薄发;当你因怕而行动时,也会把这怕传给孩子,孩子会因为害怕而勉强答应,一时皆大欢喜,却在孩子心里深深埋下了隐忍和愤怒的种子。
怎样避免因为怕而管教孩子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怕。回想一些养育场景,你一定会发现一些自己觉得不舒服、孩子也不舒服的时刻,你需要重点回顾一下,在这些时刻,孩子做了什么,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方法很容易帮你找到自己心里的害怕。
然后是努力克服自己心中的怕。制定以爱为出发点的行动路线。问问自己,究竟是在怕什么,你所害怕的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出来的。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大多数的怕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心。比如别人的眼光、自己的面子。而如果是实际存在的威胁,做好承受结果的打算。比如说:跟人撕破脸。
最后是学会按暂停键。人们很多时候是凭着习惯来行动的,所以我们会不加思考地说话、做事。如果说你发现自己在某些场景中是因为怕而做出一些行为,那么下次再碰到这些场景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做出跟以前一样的举动。所以,这时候需要你有意识地“暂停”一下,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有个更好的处理办法。”
育儿育己真的不是一句鸡汤,他体现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抛弃心中的害怕,才能够用全然的爱去对待孩子;而当我们用爱养育孩子的同时,爱也滋养了我们自己。
注:文中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作者:张书愿,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企鹅童话签约作者,个人公众号:书影闲话(syxianhua2019)。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