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样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决策,自然就是做决定,我们每天都在做决定,可是却不一定总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别看我们天天都在做决策,可是有两个基础知识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基本知识
1. 结果比理由重要
以前我们总觉得只要有理就可以走天下,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也是有理引发的规则,可是有理就代表我们应该做吗?答案是未必哦。
纵然我们有理由,很可能我们想到的理由并不全面,而不支持我们这份决策的理由我们可能并没有看到。比如,你的同事让你受了委屈,有机会你也要报复TA一下,你在路上被其他车别了,你就要冲上去去别TA。
理性思考,如果我们真的受到了委屈,就应该冲上去别那个司机吗?报复对方吗?是职业前途重要还是职场斗争重要?答案我们自己心里清楚,因此不应该认为自己有理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当初明明没道理,我们却把自己做事情的动机合理化,觉得自己有道理。比如,一个爸爸跟儿子一起去学校,路上听评书,到学校门口,评书播了一半,孩子说把这个评书停着,放学接我再一起听。爸爸说我不能惯着你,你这么自我,以后是要吃亏的。可其实,当爸爸回去的路上反思的时候,发现只是自己想把剩下的听完,嫌儿子打扰了自己听评书的进度而已,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化之后告诉儿子,好像是儿子不对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先做一个决策,然后为自己找一个理由支持这个决策。可事实上,理由不一定充足。那么,怎么做决策呢?不看理由看疗效,我们要看决策带来的价值。成本少,收益大。怎样判断成本和收益呢?
各个选择如果要比较,需要把他们做转换,都换算成价值,量化他们能带来的价值,量化的过程通常可以用金钱来表示。
2. 结果不好确定的时候,换算成价值是关键。
比如,去工作一个小时能赚500,而去打扫参考家政公司200,那自然是去工作的收益更高了。
价值判断主观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决策的好坏也是因人而异。
两个陷阱
1. 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忽略机会成本:买东西,普通人只考虑物品的价值,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假设20分钟时间最大收益是工作赚钱,一小时100元收入,20分钟33元,听20分钟的听本书节目本身价值5元,那么你的成本总计38元,而非5元。
计算机会成本可以让你考虑更周全。
2. 多计算了沉默成本
我们往往考虑过多沉默成本,沉默成本是指花出去的收不回来了,已经做出的决策的成本。比如,电影票100元,你看了太难看了,不想看了,很多人就觉得票已经买了,可惜了,必须看。
事实上,电影票已经买了,再难看也已经回不来了,你要考虑的是接下来做什么更有价值,而不是考虑已经投入进去的成本。如果你认为回家看电视还不如在这看电影,那就继续看。如果你觉得回家读书的价值肯定比看电影多,那就去看书。类似的还有纠缠于让你不舒服的恋情,面对新的职场机会,纠结于自己在过去岗位上有的经验而把握不住,等等。
决策方法
1. 寻找第三条路
我们经常会被已有的选项限制思维,如果我们能跳出来,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有个学校准备录用一个新教授,聘用流程就要走完了,发现学校没有新的办公位,学校不得不停止聘用新教授。其实,新教授完全可以跟长期出国的教授公用一个办公室。
2. 16倍选择
80%的收入往往来自于20%的投入。一个10人的团队,2个人创造了80元的价值,平均每人40元,剩下的8人创造了20元的价值,平均一人2.5元。那两个人的平均价值是这八个人平均价值的16倍。有些选择的答案往往是最关键的决策。
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对于那些重要的决策,我们通常要给予更多的考虑和支持,可依然很多公司在5万,50万,500万的项目中间,还是以同样的流程,同样的人员,同样的时间投入来完成。
临界值法
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比较方案,就可以先设置一个目标值。比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值的方案之间成本,可以更加清晰地帮你看到是否应该做出那个决策。
我们也不能忘记必须要记得道德这个因素,因为每做一次没有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失掉很多信任。
认知决策是去研究怎样能够用理性做出决策。
人们不进行理性分析并不代表人类没有智慧
生活中很多场景我们并不是用理性分析来做的。理性决策通常是明确目标,思考解决方案,比较方案优缺点,选一个优势最明显的。
但比如救火的指挥官。没有办法用理性的思维来比较每个方案,目标从救火也变成了疏散群众,总共时间也没有几分钟,但决策还是快速有效的。
直觉判断未必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而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很多快速判断来自于直觉,直觉通常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比如有经验的护士判断婴儿是否生病,由于见过的婴儿实在太多,有个别婴儿没有按照大多数婴儿一样的表现,很有可能这个婴儿就是生病的状态。
做决策不是比较的过程,而是模拟演练的结果
有学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选一个最好的方案,而是要选一个满意的方案。这个模型就叫做满意决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