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1-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花若盛开

《诫子书》是充满智慧的家训,本文最具智慧的字眼就是“静”。

“静”修身养德需要静,内心保持宁静才不会贪图物质享受。立志需静,静了就能摒弃功名利禄的束缚,做到澹泊,澹泊宁静又使志向坚定。求学需静,心无旁骛静静深思才能有所作为。

那么不静会怎样?

“心不静,则意乱,意乱则神迷。”这样一来,就会陷入“险躁”之中,意志受到干扰,还怎么专心学习,更别提增长才干修身养性了。

《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国藩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不也是给自己设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个小时。

诸葛亮不外乎告诉儿子,心沉下去,“静”的境界也就上来了。所谓,清水无忧,皆因随性;落叶无憾,只因心空。这“静”是求学励志的根本,而静的最终抵达是“接世”,这正是诸葛亮道儒思想兼收并蓄的结果。而诸葛亮先前的躬耕垄亩,是静中积蓄力量,到后来的三顾茅庐则是厚积薄发,这封书信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这一个字饱含诸葛亮的大智慧,也饱含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

文章短短86字中三次出现“静”字。诸葛先生躬耕陇亩时,亲自劳作之余勤奋苦读,广泛学习,几乎让自己成为了一部百科全书;跟随刘备之后,一心为汉室兴隆,呕心沥血,忠心耿耿,留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奇谋美谈;后来贵为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离世时只为儿子留下“桑田数亩”,在他的再三交待之下,后事办理也极为简单。

他的一生,“静 ,俭,学,志”从来皆而有之;但观其一生,不管是未“显达”时的默默努力韬光养晦也好,还是“显达”之后的鞠躬尽瘁矢志不渝也好,这个几乎从未有过人生迷失的智者,背后支撑他的都是“宁静专一”的人格魅力。

静下来,方可淡泊;静下来,方可致远;静下来,方可不求奢;静下来,方可立志;静下来,方可成学;静下来,方可……而与“静”相反的则是另一个字就是“躁”

据说,诸葛本人最喜欢的也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后世很多人,也常常把“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和“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宁静最适合修生养性,要懂得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静中触景,于”于无声处听惊雷“。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泰,沉默从容,笑对人生,洒脱生活,往往要比气怒攻心,心烦意乱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人生的一切。

静能排除杂念,宁静以致远,则专心致志,将智能、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而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以能静。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宁静有五大敌人,这就是嫉妒之心、功利之心、贪婪之心、骄傲之心和野心。

苏洵也“静”对于修身学习的重要性。年轻时,读书不努力,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糊里糊涂混日子。二十七岁的时候,苏洵才发现,混日子没意思。于是发愤学习,学习一年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他这才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举伤仲永的例子。天资聪颖,后天不学习不努力,泯然众人。

淫慢则不能励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举例。或者举富二代纨绔子弟自甘堕落的例子。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可举张飞例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