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与《檄英王鸡文》:王勃的文学双璧

2024-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周言昨日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王勃的名字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短暂而辉煌。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巨匠,不仅以他的才华横溢著称,更因一篇檄文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神童出世,文坛新星

王勃,字子安,自幼聪明绝顶,六岁能诗,九岁注《汉书》,十岁通读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的推荐,上呈了《宸游东岳颂》一篇,其文采斐然,深得皇家赏识。同年,他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以朝散郎之职,成为朝廷中最年少的命官。这一年,王勃的才华开始在大唐的文坛上崭露头角。

王勃的才思如同泉涌,笔端生花,他撰写的《乾元殿颂》更是绮丽华美,令人赞叹。当唐高宗读到这篇颂词时,被其歌功颂德的内容、壮美的词句深深打动,不禁感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这一刻,王勃的名字响彻云霄,成为文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王勃的文名随之大振,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并被推崇为首位。这不仅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才华的最高赞誉。王勃的文学地位,由此确立。

二、一篇檄文,仕途尽毁

然而,王勃的命运却因一篇檄文而发生转折。在担任朝散郎后,王勃经由主考官的引荐,进入沛王府担任修撰一职。在这里,他不仅负责文书工作,更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为沛王李贤提供智慧与辅佐。

王勃的文采飞扬,他的诗作和文章充满了灵气与智慧,深深打动了沛王李贤。在沛王府中,王勃不仅以其文才获得了李贤的赏识,更以其人格魅力赢得了沛王的欢心。

某日,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两皇子斗鸡,王勃为了给李贤助阵,写下了《檄英王鸡文》这篇檄文。这本是一篇戏谑之作,却不知被谁传到了唐高宗手中。唐高宗看后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下令将王勃逐出长安,王勃的仕途之路就此毁于一旦。

三、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然而,咸亨二年(671年),他在虢州的一段经历,更是充满了曲折与惊险。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科举选拔。这位年轻的文坛才子,带着满腔的抱负和才华,再次踏上了通往朝廷的道路。在返回长安的途中,王勃的朋友凌季友,当时担任虢州司法,了解到虢州药物资源丰富,而王勃又精通医道,便为他在这个州谋得了一个参军的职位。

然而,在虢州参军的职位上,王勃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一名名叫曹达的官奴犯罪后,逃至王勃处寻求庇护。出于同情,王勃将其藏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勃开始担心此事泄露,最终在恐惧和冲动之下,做出了杀死曹达的决定。这一决定,将王勃推向了生死边缘。在当时的法律下,这样的罪行是难以宽恕的。他因藏匿并杀害官奴而犯下了死罪,更是将他的父亲王福畤牵连其中。王福畤,本是雍州司功参军,因王勃之事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至南荒之外。

这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惩罚。他在后来的《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言辞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无尽羞愧和孝心。就在王勃面临死刑之际,命运出现了转机。恰逢朝廷大赦天下,王勃因此得以免除死刑,而他的仕途再次被毁。

王勃出狱后,在家中停留了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对宦海心生畏惧,没有接受。他的心已经冷了,对官场的繁华不再有任何留恋。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经淮阴、楚州,最终到达江宁。这是一次心灵的游历,也是他在内心深处寻求救赎和慰藉的过程。

四、滕王阁序,名垂千古


尽管仕途坎坷,王勃的文学成就却不可磨灭。上元二年,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途经南昌,受邀为滕王阁作序。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五、英年早逝,文坛痛失

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不远千里,抵达交趾,终于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王福畤。这位因儿子一时失足而遭受牵连的老父亲,如今在南荒之地艰难度日。

不久后,王勃踏上了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天气变幻莫测。王勃的归途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在南海的波涛中,王勃不幸溺水。虽然被救起,但这次惊吓对他来说太过强烈,最终因惊悸而离世,年仅28岁。这位文坛巨星的一生,以一场悲剧告终。

王勃的去世,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但他的文学作品,如《滕王阁序》等,却永远留存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王勃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更需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让我们铭记这位文学巨匠,同时也反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