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9菩提树下成正觉369经7
所以说,若要进行三皈五戒,要对法有正确的了解,这样才能认识佛与僧;对戒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信佛教。什么叫正信佛教?建立在四不坏净基础上的学佛,才是正信佛教。佛、法、僧、戒,四不坏经基础上的学佛,才是正信佛教。佛、法、僧、戒,四不坏净成就,必须对佛、法、僧、戒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三皈五戒,接引新人,我们出家师父任重道远。如果认为法是正确的,那你的肩膀上就要真正荷担起如来的家业。来的新人都要跟他讲四不坏净,让他心中建立法住智。
“先得法住,后得涅槃”,法要在心中建立。只有心中有法了,才能产生正信,从而坚固法,建立起坚固的信心,决定的信念。所以,佛法不离十二因缘,不离八正道,不离四圣谛。不管是现在的佛还是未来的佛,甚或是释迦牟尼佛本身,都是透过缘起流转的现象而探源到生命的本来,从而揭开缘起的还灭理则。而八正道正是对比还灭理则的实践方法。
所以,佛陀在经上讲:此有故彼有,这即是正思维,从根源上去思维,何法有故老死有?什么叫根源?老死就是我们的根源。我们现在有老病死,我们现在有烦恼苦迫,就从这个根上去下手、去观察、去问,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大家要这样去自问自答,因为你的问题没人能解决得了,只有自己能解决。
要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烦恼纠结起来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到底在哪里起的烦恼?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有纠结?如果人生仅是一种现象,现在不顺心不如意就要死要活。那十年前的顺心如意呢?为什么不要死要活的?到底是谁在那里要死要活?都是执着在那里要死要活。
所以,当有问题来的时候,我们要从缘起法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一切法无不是因缘所生之法。它的生起都是有主因还有助缘,助缘就是疏缘,就是条件,然后才产生果报。不管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还是我们的人生现象,都是这样。所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没有哪个现象不是这样产生的。一切万法随缘变化,互相依存,缘聚则聚,缘灭则散。
在《大乘思益经》讲:诸法因缘生,自无有定性。若知是因缘,则达法实相。若达法实相,则能知空相。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
诸法因缘生,自无有定性。世界万法本无自性,皆由因缘而生,随缘而灭,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讲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无有定性即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而缘起万法,万法皆无自性,所以,龙树菩萨称为是空。
若知是因缘,则达法实相。若是懂得了一切都是因缘条件和合产生的流转,其中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主体。明白了缘起,就知道万法仅是幻生幻灭的现象,这样则能达诸法实相。通过这个流转的现象,来看到它实质的内涵、本质的实相。实相是什么?空!无我!所以说若达法实相,则能知空相。知道实相,无常无我空,所以能契入到空性。
容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导师是谁呢?导师就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了解了这个空相,就能契入到释迦佛的法性当中。所以最根本的是在哪里呢?若知是因缘,在知因缘,因缘它是什么啊?顺观逆观缘起。所以《大乘思益经》这句话,跟我们上面几经,释迦佛自觉以及七佛自觉含义都是一样的,从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去达到见法的状态。
那么知是因缘,怎么‘知’呢?要从我们生命的当下去知。现在的苦恼、苦迫、纠结、郁闷、烦恼,从这里去思考,痛苦怎么生的,牵挂怎么来的。就是:何法有故烦恼有,何法缘故烦恼生?何法有故牵挂有,何法缘故牵挂生。牵挂烦恼都是什么啊?都是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往上一溯,就是什么?后有来的,执取来的,染爱来的,无明来的。大家每个人对这个法各自都应该去落实,落实了才是你的法,有体会了才是你的法,谁体会谁受益。不体会的也只是因文解义,不体会的也仅是听听而已。为什么呢?过去七佛都是这么体会过来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体会过来的。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前面学得经是释迦佛的自觉、过去的七佛自觉。目的是让大家对法要有信心,过去佛都是这么觉悟的。不要一位这个太简单、太肤浅了。破染爱谁不知道?破执着谁不知道,谁不懂啊?当你真修、真世间的时候,才会发现实在是太深了。只有四果圣人,才是没脾气、没性格的,真正地达到无学位。四果以前,都是还有问题。所以当我们看待任何高人的时候,不要太苛刻。是人都会有问题的,只有四果是无学位。证四果之前,大家还都在修的过程当中,是有学。讲这些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家心中建立法,无非是让大家建立信心,自己把法在心中存了,以后自然会依法不依人。我传你这法,你有法了,依法而行,不要以为我们业障深重,薄地凡夫。
修行是需要决心的,修行是需要恒心的。一个想出烦恼苦迫的人,他还必须要有魄力。我们有贪嗔痴,在三界轮回,就像鸟在鸟笼里面。鸟在鸟笼里面每天都有吃有喝的,他对环境认识不清,所以就这么轮回着。鸟想出笼,必须对这个鸟笼,对它的束缚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想出贪嗔痴,对这个贪嗔痴,对这个烦恼苦迫要有正确的认识。鸟想出鸟笼,必须找到出口,才能飞出来。我们想出生死轮回,必须依着八正道,八正道就是出贪嗔痴的门口,入出口,依它我们才能出来。
在经上佛陀说到: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这句话很重要。我忆宿命,就是过去生,还没有开悟的时候,独一静处,专精禅思。若不出家,烦琐的事太多,很难有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的条件。修行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虽然说修行没必要一定要落发,但是对修行要成为一种职业、专修,这在很早前就与大家讲过。真正的修行,哪怕在山下,内年都要抽出几次,让自己进入一种专修的状态。只有这样子,对法的体会才会有。因为在世俗上,繁忙的事情太多,太纷杂、太纷乱,心静下来那也仅是相对的风平浪静,在浮动当中,在波动当中,你不觉察而已,是你认为的风平浪静。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的目的是什么呢?对十二因缘逆顺观察。因为释迦佛在菩提树下他是这样观察的,过去七佛在菩提树下也是这样观察的,他们都通过这样的观察而开悟,了解生命的实相。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去观察。只有这样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迈向古仙人道,古仙人径。
对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实际上就是一个如理思维到巩固正见的过程。所以在经上,释迦佛讲他自己是:即正思维。这个思维与正见相应的,当时因为还没有开悟、没有觉悟,也不知道什么是正见,什么是明。他是直接从生命当下的烦恼苦迫入手,从生命当下的生老病死入手,一直往回溯,查找原因。查到原因开悟了,才知道;我这种思维叫正思维。直视身心当下的问题,这是释尊没开悟前的正思维。正确的面对身心当下苦的问题,直视苦迫的本身,以解决苦迫的姿态展现在问题面前,反省苦迫的根源,这是正思维!思维身心现在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当下的人生苦迫。
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所以我们有机会,也去体会一下佛陀的正思维。现在没开悟正好去体会,可以用身心去体验。因为这是释迦佛成佛前的思
维,依着这条思维可以超凡入圣。所以大家平时在喝茶、吃饭的时候,要回光返照,思维在法上。看看自己有没有在法上,有没有在觉察?有没有观自在?
关于独一静处,专精禅思。我们说过,若要了生死,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要适合我们禅修,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事情少一点且能做主。只有自己能做主才能符合自己的意愿去安排事务,妥善的处理事务,以配合更好的修行。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需要法、侣、财、地等各种因缘的配合。法是导向解脱的法,侣是迈向解脱的伴,财是通往解脱的资粮,地是适合修解脱法的环境氛围。
很多人没有学到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法则,就去学这些法,如:采日精月华,实际上是什么?日精月华在采他,因为他被日精月华给转了。那份我执、我见永远无法破除。那份我慢,随着修炼的层次越高,我慢就越重,这种修行方法是巩固身见,而不是在破除我执。
就像先前《六祖坛经》中,我们讲到过的法达,因为诵了《法华经》三千部,生起贡高我慢,被《法华经》转了。采日精月华,修炼的人越采能力越高,能量越足,本事越大,骄狂之心就生起来了。因为没有法,不知道破染爱执着,不知道破我执我见,骄慢之心必然生起。会借着那股能量在那里造业,也就是说你被术给转了,被日精月华转了。
先前很多人在这里学几天,就跑到外面去学。这里学学,那里学学,全国也走遍了,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到。今天这里拜个师父,明天那里拜个师父。头磕得多了,你的头就不值钱了;腿跪得多了,你的腿也不值钱了;法学得多了,你的心也就跟着乱了;世面见多了,贡高我慢也上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见得多了,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见得越多越傲慢、越张狂,天上天下就唯我独尊,对法的抉择就出问题了。外面跑得多了,各种各样的人都认识,修行变得复杂了。修行的目标不清楚,目的不明确,所以法侣财地都跟着在那里变。
世上有些修行人,虽然遇到善知识和听闻正法,因为我执、我见,以人情来度法情,对法有狐疑和邪见,起不正思维,产生邪执,执取戒禁。如以邪欲修行,行放逸之事,追逐五欲以为能得解脱。这样的修行与八正道不相应,是违背八正道的,实际是走上了八邪道。因为善根不足,业障深重,遇到斜师,听了邪法,而走上八邪道。
还有一些人很可惜的,就是亲近到善知识也闻到正法,由于根性浅陋,自己没脑子不去思维,盲从盲信,误入歧途。还记得先前,都通知要讲法了,有些人还是要走,还说把讲法录音拷给她,这就是对法倾向性的问题。学法是需要氛围的,录音跟现场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况且听录音与现场听,对法义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要留就留,要走就走,学法若是这样子,很难会有很大的受益。学法需要生难遭想,法是需要恭敬之心、虔诚之心,低位信受的,哪有这么随随便便地听听录音就解决的。自己对法不恭敬才导致学法不受益,能怪谁呢!
所以,我们的修行,要低位,要诚敬,要谦虚,要柔和,要有恒心,要有坚固的信心,拿出信心来相信你所学习到的法,拿出勇气来相信你所亲近的善知识。拿出信心来面对你现在所面对的佛法,这法确实有解脱的功效,确实有解脱的功能。
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内容,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这佛陀不仅仅是释迦佛,我们前面几经都讲到了,佛佛道同,过去七佛都是悟到这样的法。所以,缘起法是佛陀思想、教义的基石,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讲因缘所生法中,因与果的关系,是缘起的定义,说明了此与彼,即因与果之间相依相待而存在,因果之间的必然性,有无明则就有行,无明灭行则灭,就是此与彼、因与果。
如: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缘就是条件具足,才生出果来,叫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就不能生果,有因无缘也不能生果,无因就是什么?无因就是有缘无因,有阳光有水分没有种子,它是长不出来的。有种子无缘,无缘就是没有适度的温度、阳光、水分,它也长不出来,只有因缘具备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动力。缘是外在的条件,是能助因成果,是生果的间接动力。有直接的有间接的。
所以,当我们知道因缘果报,他们之间有这种关系的时候,再处理问题、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抓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能很好的掌握根本。佛法是很理性的。原始外在的条件,是能助因成果,是生果的间接动力。因为是间接动力,那么对于我们的解脱而言,有些法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间接关系来正确的认识并修炼,以促进直接条件的成熟,这就是助因成果。
所以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要确切的、好好的问问自己,到底是想要什么?我们现在是讲解脱之法,只有自己内心有迫切的解脱之愿,再加上多闻熏习的法义,及正当、恰当的修习,才能达到解脱的果。这也是讲解脱的因缘,内在迫切地解脱之愿,就是内因。加上多闻解脱的法义,正当的精勤修习,这就是缘,因缘和合才能达到解脱的果。
若是自己内心不喜欢这个法,或仅是人情上做做表面的文章功夫,内在没有解脱的因,是给我面子才来这里听听法,如果是这样,我坐在这里再怎么讲,再怎么讲你也不会趋向解脱,因为没有内因,我仅是外缘。如果有解脱动机的内因,没有解脱法的外缘,也不行。有主因没有这个外缘,也解脱不了。只有因与缘的和合才产生果报。
宇宙间的万法,无一不是由种种的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离开和合的关系,绝对没有一真实不变的法可得,万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P136)
感恩师父!感恩佛陀!感恩同修!
要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烦恼纠结起来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到底在哪里起的烦恼?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有纠结?如果人生仅是一种现象,现在不顺心不如意就要死要活。那十年前的顺心如意呢?为什么不要死要活的?到底是谁在那里要死要活?那是执着在那里要死要活。
所以,当有问题来的时候,我们要从缘起法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一切法无不是因缘所生之法。它的生起都是有主因还有助缘,助缘就是疏缘,就是条件,然后才产生果报。不管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还是我们的人生现象,都是这样。所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没有哪个现象不是这样产生的。一切万法随缘变化,互相依存,缘聚则聚,缘灭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