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会有爱吗?
劳动力,说的是一个具有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脑力创造的价值。劳动力在农耕时代,是一件很值钱的商品。
所以那时候提倡“人多力量大”,男性的劳动价值大于女性,因为它强调一个“力”字,在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有“重男轻女”现象,表层原因是封建统治者是男性,深层原因是男性在很长的时间里代表着社会的生产力,从而占据了意识的主导地位。
“张铁牛,这个月工分是95分”
“张二柱,这个月工分92分”
“赵王云,70分”
“王淑平,35分”
队长在上边报着数,工分是一个家庭的收入凭证,出工时间的多少,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及劳动强度的大小,决定了工分的高低和一个月获取到的资源:粮食,肉票及布料的多少。
男人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劳作,而获得了更多的工分;而女人,只能做些辅助的工作,相对来说获取的工分就少,这也是“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机制形成的原因,用男女的比较优势来分工,对家庭的利益反而是最好的。
王淑平对着工分簿,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个月跟女儿承诺的新衣服泡汤了。
没有男人,不但意味着她们家无法好好分工,没人帮她分担家务,照顾孩子。也意味着她出工的时间和家里获取工分的机会,都大大地降低了。
* * * * * * *
“妈妈,妈妈,我今天是不是可以买新衣服啦?”看见妈妈回来,齐齐高兴的嚷嚷着。
“我也要,妍妍也要新衣服”妹妹奶声奶气的说。
“回家回家,回家再说吧”王淑平一肚子的气没处撒,没好气的地说,但她也不愿当着外人发火,她的教养不容许她这样,她没读几年书,但家里却是书香门第。
奶奶因为怄气,不帮她带孩子,她也不愿低头求她,孩子送到了邻居的奶奶家里带。
这种内无帮助,外无支援,孩子又小,自己一个人一力承担,连病都不敢病,气都不敢大口喘的压力,其实是最折磨人心的,很多时候她都想一走了之,把所有的一切都抛诸脑后,任孩子们自生自灭,她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但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她的心中常常一阵刺痛,许多的拉扯和不舍,让她驻步。
这种左右为难的感觉,令她常常一个人无眠到天亮。
* * * * * * * *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大半年 ,生活看起来毫无起色,如果说爸爸刚离开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伤心悲痛,那至少也是一种有感觉的生活,伤痛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困难,那也是一种力量。
但现在这样没有希望的,看不到前途的,甚至连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而奋斗、而挣扎、而坚持的日子,更消耗了人心,消磨人的意志。
* * * * * * * *
“嫂子,嫂子,部队来人了,”小婶婶一路嚷嚷着走来,“你终于盼出头了。”
“咋的了?咋的了?”王淑平一脸懵逼地
“说是来慰问的,现在已经到乡里了。”
“哦~哦~”她有点惊慌,有点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她从未出过村子,更没见过…不是,有见过的,但那是很多年前,有孩子他爸在的时候……
如今,她一个人去应付这样的场面,她还是有些慌乱的。
才说着,齐齐的堂叔后脚也到了:“嫂子,听说部队来人了……”
“我也刚听她婶说……”
“…… ……”堂叔还想说什么,
“王淑平同志在家吗?”一个老汉的声音从外传来,是村里在乡办工作的大叔,后边跟着两个穿军装的军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