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智慧外脑》,升维你的大脑!
每一本书都有着自己的使命,近期阅读了释若老师新书《智慧外脑》,本书的使命是提出了一种名为"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理念,目的是解决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五大难题: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通过建立以连接为核心的个人知识系统,树立"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理念,并构建一个由互联逻辑构成的个人知识网络。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的知识管理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对于如何系统管理知识、让知识发挥作用,也是我一直的困惑,而这一切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起初读这本书是困惑,后来进入状态,最后是痴迷,家里读书,外出一定带上他,有一次还在医院排队时沉浸式阅读了40分钟,是什么吸引了我呢?
一、你的知识管没有得到有效管理,是哪里出了问题?
释若老师深入剖析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五大难题: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我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有结构和组织,标签是组织和检索知识的重要工具。目前我自己使用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是浮墨笔记,尽管主要用于记录读书笔记、个人成长和专业管理,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系统化管理,虽然我已经积累了过多信息,但是由于标签过多,导致检索时有些混乱,特别是在查找信息时,发现标签下并没有我所需要的知识,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根据作者的建议,对现有的标签进行了优化,创建了清晰的知识分类体系,并将相关的文档、笔记和资源整理在一起,初步实现了分类明确、提高了检索效率。
二、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释若老师分析了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核心要素:知识净荷(知识点)、元知识(标签)和连接线(互联逻辑)。
通过元知识的连接,可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知识系统之间、知识子网之间的联系,实现把知识用于管理知识的目标。在记录笔记时,采用"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要遵循"一条笔记管理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只记录一条笔记"的原则。虽然以碎片化形式记录,但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文档之间的链接功能也得到了发展。知识管理软件不仅可以检索不同文档中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文档标题、设置标签等方式建立笔记间的连接,为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知识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积累大量的知识。
三、如何有选择的获取知识?
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知识越来越迅速,很多问题你上网一搜,就有无数个解答给你,可以很轻易地获取知识,但是如此大量的知识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又有多少呢?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在知识爆炸的环境中,高效获取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呢?
书中关于“知识获取的四象限法则”对我启发非常大。
1."强相关且必需"的知识点最重要,属于未来必定要使用的内容,应摆在首要位置,花时间和精力都要想办法获取并学会。比如:是事业发展中、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2.“弱相关且必需”的知识,属于未来使用可能性较高的内容,需要在计划中详细地列出来,尽量找到,并清楚相关知识点。比如:目前可能用不上,但是随着你的事业不断发展,未来是必需的。
3.“强相关非必需”的知识,属于未来可能会使用到,在计划中列举出来,看到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即可。
4.“弱相关非必需”的知识,属于未来不太可能会用到的内容,在计划中列举出来即可,可以作为“弱相关且必需的补充”。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获取知识前就确保知识点与使用目标建立强链接。
四、真正实现知道管理的目标在于“知行合一”
过去,我曾阅读了很多书籍,听取了许多课程,但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太大的改变,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释若老师在书中指出,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只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环节,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知行合一。作者提出了围绕"确立目标、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实践知识、创新知识"这五个维度构建"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解决方案。 在参加《智慧外脑》的共读活动过程中,我还发起了自己的小型读书会,根据书中关于"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方法,我设定了一个目标:深入理解一本书,讲透一本书,实践一本书,在为期七天的共读活动中,我带领书友完成了每个章节的领读,并制作了近五十页的读书笔记PPT,录制了五节导读视频,和书友们一起实践书中的方法,为共读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这种实践"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做法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能够影响和激励他人一起进步。
总之,《智慧外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混乱和困惑。通过优化现有的知识分类系统和采用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我可以更好地组织和检索知识,实现知识的高效复用。同时,通过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将获取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对知识管理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学习能力强、善于表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