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敏感者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魔咒,活出自己的力量
提到“玻璃心”,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包括很多媒体大号的文章都在倡导要让自己变得“钝感”一些,因为这个社会对“玻璃心”的人有一种前提预设:敏感、脆弱、矫情,干不成事,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何有人会比常人更加敏感、脆弱?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阴影,找到自己的力量?
德国高度敏感性研究专家卡特琳·佐斯特在其著作《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群体,让我们了解到高度敏感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天生的特性。如果能正确地看待这种特性,并合理地利用它,高度敏感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力量,活出独特精彩的人生。
一、高度敏感不是病,而是一种天赋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的感官天生比其他人更敏锐,比如能闻到别人都闻不出的异味,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细微的声音,品尝食物的时候也总能品出更多的味道。除了感官上的敏感之外,也有些人在心理上也比一般人敏感,比如能快速地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在喧闹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烦躁、疲惫感,我们常说的“玻璃心”其实就属于这类人,因为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情绪更加敏感。心理学家把这样的人群称为“高度敏感者”。
高度敏感研究领域的先驱,心理治疗师伊莱恩·N·阿伦博士发现,高度敏感者一出生就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它使他们拥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并且处理内外部刺激的能力。这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的特性,约占全部人口的15%-20%,在性别分布上无显著差异。
高度敏感者往往对周遭的人、事、物有着很强的觉察和共情。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心灵上的耳聪目明,所以这其实并不是一种病,反而是一种天赋。他们能够注意到常人很难注意到的一些细节,因此更加谨慎,危机管理能力更强;他们的感官能够感受得比别人更深刻,因此在欣赏艺术时能享受到更多的美好;他们喜欢深刻透彻地研究事物,因此常常能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世界著名画家梵高就是一个高敏感的代表,他的画中世界奇幻多彩,旋转的天空、盛放的向日葵,他把他眼中的世界用画笔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惊叹不已。还有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是高敏感的人。因为这种高敏感,才使得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体会更加细致和深刻,在他们眼中世界具备更丰富的色彩和更深层的意义,由此才有那么多经典作品问世。
二、为何高敏感的人活得那么痛苦?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典型的高敏感人,很容易伤春悲秋,看到落花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命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最终在旷野中一条蜿蜒的铁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生在情路上颠沛流离的张爱玲,演绎了多段惊世骇俗恋情的丁玲,这些高敏感的才子佳人无不活得很痛苦。
现实生活中,很多高度敏感的人也常常被他人认为是敏感、脆弱、玻璃心,人际关系也是一塌糊涂。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痛苦呢?
1、别人没有感觉的事,却给高敏感的人带来了困扰;
我的一位朋友对味道特别敏感,办公室里同事身上的香水味会让他感觉头疼,因此很多时候朋友就没办法和很多人在一起呆着,经常独来独往。因此上司和同事都觉得他性格孤僻、不合群,而朋友又很容易觉察到这些细微的情绪,因此他常常觉得很困扰。
对于高敏感的人来说,很多琐碎的事情,别人并没有什么感觉,自己却能深刻地体验到。周围人无法理解这种处境,常常会说高敏感的人小题大做。高敏感的人就会深受困扰。
2、世俗的价值观让高敏感的人常遭受鄙夷
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是崇尚“乐观、勇敢、大气”,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人们总是更欣赏那些大大咧咧、性格爽朗的人。而高敏感的人则常常被视为小心眼、不大气,一种隐形的歧视在滋生。
高敏感的人无论在周围的人际交往中,还是一些媒体信息中,都会接收到这样的信号:高敏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这样的发现,也让高敏感的人感到了痛苦。
3、高敏感的人自身无法接纳自我,强迫自己变“钝感”
因为高敏感的人在人群中属于少数,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这样的特性是天生的。在世俗的评价包围下,很多高敏感的人便会觉得自己“不正常”,无法接受自己。因此就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跟随主流价值观的指导,让自己变得“钝感”。只要感觉钝化了,就不会受到过多的刺激,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反应了。
但是这种强制性地让自己变钝感,无异于让一个眼睛明亮的人把眼睛戳瞎,让一个听力超群的人把耳朵弄聋。它是违背天性的,因此无论高敏感的人怎么强迫自己变钝感,他们始终还是无法忽视那些内心的声音。对自我的不接纳加上违背天性地行事,让高敏感的人内心仿佛被撕裂,感受到更深的痛苦。
三、高敏感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
前面说到,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能顺应天性,正确地使用它,就能享受这种天赋带来的优势,而不是它带来的痛苦。
首先,及时表达情绪,接纳自己是高敏感的人;
很多高敏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活得痛苦是因为高敏感,他们想改变现状,就觉得需要改变自己的高敏感特性。其实这是错误的归因,痛苦并不是高度敏感本身带来的,而是高度敏感的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情绪,但又无法及时表达导致的。
当高度敏感的人遭遇了强烈的内心起伏,涌起很多的情绪,很可能周围人的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浇灭了表达的意愿。因此,很多高敏感的人就会压抑下自己的情绪,不再表达。另外,高敏感人士极强的同理心决定了,他们很能体会同理他人,并照顾他人的情绪。因此,当觉察到对方并不希望听到自己表达的意愿之后,他们往往就会顺应外界的情绪而压抑自己。
被压抑的情绪在内心积累越多,形成的冲突就越激烈,高敏感人士的内心往往就变得千疮百孔。这时候,外界的刺激让他们更加敏感,就像一根手指碰到满是伤口的心,一碰就疼。而长此以往,往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高敏感的人需要接受自己就是拥有这样的特性的个体,这并不是病,也没什么丢人的。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找同样敏感的朋友互相倾诉,相信对方一定能理解你的感受;还可以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定期寻找心理咨询师来排解。
第二,了解自己的需求,有意识地建立“特别空间”,不时地回去充电
作家布里吉特·屈斯特指出,所有高度敏感者都共有三个明显标志:狭小的舒适区域、受到刺激后易产生过度反应、在接收刺激和信息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
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一个有诸多刺激的环境通常会带来不少压力。清楚地了解这点,就不需要强迫自己参加每一次的聚会,而是有选择性地拒绝,这样可以减少过度的刺激。对于一些有过度刺激的日常场所,比如公交车、地铁站、商场等等,可以采用戴上耳机听音乐或者其他有声产品的方式来隔绝嘈杂。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一些。如果有一些不得不参加的场合,可以事先找一找那个场合中感兴趣的人和事,借此分散一部分注意力。最重要的是,经历过过度的刺激后,及时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待一待,让自己平复,重新找到能量。我见过有的人在参加完一些聚会或者活动之后,会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恢复精力。
高敏感的人,可以有意识地去建立一个“特别空间”,在这个特别空间里,放一些自己熟悉的物品,书籍、台灯、音响,将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布置地舒服一些,每次走到这个特别空间的时候,就给自己心理暗示,这是一个特别安全舒适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里待上几分钟,就会感觉能量满满。在心里建立这样一个联结后,这个特别空间就可以成为高敏感人士的充电站,当感觉有需要的时候,就及时地在这里充充电,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能量不会过耗,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身心的健康。
第三,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防止掉入“受害者”陷阱
在高度敏感的人眼中,可能很多事情很多人都令人无法忍受。于是常常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这些人或者这些事不存在,世界就会变得美好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当这样想的时候,就掉入到“受害者”陷阱中去了。受害者的思维就是我现在所承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他人,都是外界造成的,把造成自身不舒服的原因归结于外界,等于把改变的权利交给外界,而自己就是毫无力量的。
所以,需要警惕这种受害者思维,改变这样的认知模式,意识到自己是有力量改变的。当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的时候,自己可以负起责任去拿回主动权。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无论是接受,还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都会让人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而这时候,也就拥有了“坚韧”的品质。
第四,展示真实的自我,建立深度的支持性关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和认同高敏感人士的种种行为,因此很多高敏感的人会为了关系的融洽就刻意地隐藏真实的自己,迎合他人。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只是让自己更加身心俱疲。
而一个很重要的认知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因此,与其迎合他人维持表面的关系和谐,不如做真实的自我,让那些真正认同欣赏你的人留下。面对那些不认同,也不需要批评,只要与之和平共处即可。
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的程度更高。深度而丰富的关系,会让高度敏感的人得到更多的滋养,而建立这样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展示真实的自我,否则所有的关系都只能泛泛流于表面。高敏感的人可以有意识地去经营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伴侣、朋友、同事,不在于数量,而是质量。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凌晨两点,想要找人聊聊,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愿意陪伴你的,那这个支持系统就不错了。
当然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自身的各种关系负责,而不是让关系中的人对你的状态负责。
高度敏感的人被人误解,自身陷入自我怀疑,由此就产生内心的冲突,感到痛苦。当我们了解了高度敏感不是不正常,只是一种天性特征,我们就能做到更好地接纳。而改变认知,发挥天性优势,能让高敏感的人变得坚韧有力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别人都有人做了,我们只需做好自己,高敏感也是一种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