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2(春秋战国)

2020-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是李呀

说完了西周,我们来聊聊诸侯动乱的东周 (春秋与战国)。

西周末年,幽王的统治极其残暴,底下一片动乱,引起了申候(幽王王后申后之父)的不满,于是联合各方力量举兵攻周,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灭亡了。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西周为了强化统治而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而“礼崩乐坏”。

民间舞以空前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春秋战国时代舞蹈发展的显著特色。

一,“礼崩乐坏”与民间舞兴盛

“礼崩乐坏” 变现在两个方面
一,作为区分等级标志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周王室衰微,诸侯,大夫权势日增,他们以僭礼用乐的行为,来表明对周王的不敬和自己要与周王平等或者凌驾其上的政治态度。

*二,被奉为“先王之乐”的“雅乐”,由于长期用于礼仪祭祀,已成为一种固定刻板的程式,乐舞本身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孟子’ 梁惠王》载:齐王曾向孟子表白:自己所喜欢的并非“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

三 ,“”古乐”已经完全失去了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民间舞的兴盛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春秋战国时代以前,民间乐舞也有所流行。只是后来在政府规定的礼崩乐坏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大变革,作为人,取得了更多的自由的情况下,民间乐舞才会更为频繁,兴盛,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这一时期兴起和繁盛的民间乐舞,大量见载于《诗经》,《楚辞》等典籍。
在《诗经》中,‘风’ 是各地的民歌。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风俗的祭祀舞,是对前代传统的继承。其中历史悠久的“傩舞”与“巫舞”普遍流行。

楚人迷信鬼神,楚国“巫舞”最盛,水平最高,屈原的《九歌》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的“巫舞”,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感人肺腑。即时娱神,又能娱人。

驱鬼除疫的面具舞——傩舞”,传至春秋

《论语 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孔子见到乡人驱傩的队伍到来时,穿上朝服肃立在东边的台阶上恭候。表明孔子对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视。

《周礼》记载:方相氏——负责驱鬼除疫的主角。率领庞大的队伍,到宫中的各个角落,赶鬼驱疫。不过到了宋代,受戏曲,舞蹈文化的影响,在驱鬼除疫的宗教祭祀舞中渗入了蓬勃兴起的戏曲元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