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践行记录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之“激励给予”练习

2021-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胡一凡_非暴教练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一书介绍了家长要培养的7种能力,即七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 做目标明确的家长,帮助你认清自己最根本的育儿初衷,令它与自己对子女最深情的愿望保持一致。
第二把钥匙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帮助你撩开孩子种种行为的迷雾,为你介绍一种聚焦于需要的育儿方法。
第三把钥匙 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以科学研究为依据,阐述了身体和情感的安全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告诉你如何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安全感。
第四把钥匙 激励给予,帮助你去辨识哪些是孩子们给你的礼物,如何带着感激之心接受这些礼物,以及如何鼓励相互的给予和接受。
第五把钥匙 使用尊重的语言,陪伴你一步一步地学习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教你如何将批评和指责转换成带有尊重的需要表达。
第六把钥匙 在成长中学习,鼓励你跟孩子们一起探索、研究和制定各种满足需要的方法和方式。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每一个需要都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去满足。
第七把钥匙 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揭示了冲突的根本原因,给出了将冲突转化为真诚联结的方法。

周五晚上21:30我们练习的主题是第4把钥匙——“激励给予”。

周五练习预告

【练习一】
列举出孩子给予你的礼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1.留意并感谢孩子们给予你的礼物。
接龙模拟完成
2.讨论,找到某些方式,让你的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强有力的给予者。

【练习三】
1.想一想你发自内心的给予方式。写下来,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者有哪些东西给予他人(不需要花钱的)。
2.列出你从他人那里收到的礼物(不需要花钱的)。

【练习四】
回忆一个特别的给予时刻——你发自内心地给予别人,仅仅是因为你想这么做。
你给予了什么?
你的给予满足了他人的什么需要?
你的给予满足了自己的什么需要?
当你仅仅因为愿意而给予的时候,感觉如何?

【练习五】
回忆一个特别的给予时刻,你给予别人是因为你认为“应该”给予。
你给予了什么?
你的给予满足了他人的什么需要?
你的给予满足了你自己的什么需要?
当你认为“应该”而给予的时候,感觉如何?

【练习六】
留意你的给予时刻,看看是发自内心的慷慨给予还是有条件的给予。

【家庭练习】
1.共同探索:庆祝礼物
邀请家中每一个成员写下或画下自己所能给予他人的礼物。可以相互帮助回忆出这些礼物。把这些礼物清单整理到一张纸上,或者每张纸上只写一个礼物及其相关说明。把这些礼物清单装订成册,并给它取一个名字,比如家庭礼物册。之后又想起哪些礼物时,可以随时补上。让这本小册子成为感激之源,也提醒着家中每一个成员所具有的奉献能力。

2.共同探索:感激便条
在吃饭前填写这些小纸条,并且把它折叠放入孩子的纸巾中。

3.一起探索:发自内心的给予
家庭成员轮流分享他们在一天中无条件给予他人或者自己的那些时刻。
讨论这样的给予满足了接受者的什么需要,又满足了给予者的什么需要。
把“给予事件”画下来,跟他人分享你的画。
留意给予的各种方式。
留意当你发自内心愿意给予时的感受。

========
附:原文摘抄

第四把钥匙 激励给予

重要概念
·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你和孩子们有很多的礼物可以相互给予
·接受孩子的礼物
·慷慨地给予你的礼物
·从孩子鲜活的礼物中学习

合作,或者说一起工作,表示所有参与者都有可供分享的东西。孩子,即使是在很小的时候,也有跟父母亲分享的能力,这种能力令人惊喜和愉悦。学会辨认孩子送给你的礼物,培养用感恩之心接受这些礼物的技能,可以满足你和孩子关于奉献的深层需要,这一切将大大影响你们的自我肯定。

··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孩子们有着为你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需要。为此,作为父母,首先要去激励这种给予精神,帮助孩子明白他们需要分享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分享才可能被更好地接受。激励“给予和接受”意味着主动珍惜相互间的交换,积极地帮助孩子们找到适当的方法在给予的河流中贡献一己之力。丢给孩子们一堆家务,要求他们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不能激励他们的给予,威胁、惩罚或奖励也同样不行。

··你和孩子们有很多礼物可以相互给予··
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在内,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大家分享,比如好的点子、天赋、技能以及来自业余爱好的成果。一些人能带来歌声,一些人会带来菜园里的蔬菜,有些人会做饼干,还有人能分享他们的诗词或画作。即使把这些个人技能和天赋都放到一边,我们也还有一些可以给予的东西:时间、能量、关注、倾听,甚至是一个微笑。有人生病了,你守护在他的房间里陪伴他,就是一种帮助,所以分享时间就是一个礼物;家里有人需要干一个大的活计,你给他搭把手也是一个礼物;朋友遇到困难了,关注和倾听是一个礼物;孩子们难过或者害怕了,抱一抱他们有时候就是一个礼物。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新生儿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他们的独特礼物:他们的温暖、微笑和充满信任的凝视。所有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在不断地为我们送来他们的游戏精神、欢笑、求知欲、诚实、情感和幽默。如果家长们可以辨识出这些礼物并接受它们,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了解到自己是多么有力量的给予者,并体验到他人接受自己礼物时的快乐。

这位爸爸正在忙着给自己和六岁的孩子乔希穿衣服,他们需要尽快出门,这样乔希才不会迟到,爸爸也才能够及时赶到公司上班。该穿袜子了,乔希却开始在床上蹦来蹦去,兴奋地想要给爸爸讲一个他刚刚编出来的笑话。爸爸立刻感到脑袋发胀,他几乎要脱口而出了:“好了!没时间讲笑话,我们必须出发了。马上!”好在他立刻觉察到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忍住了,没有这么做。他知道,这么说只会让两个人更加紧张。停了一下,他做了个深呼吸,然后说道:“乔希,我看得出你有多么兴奋,多么想给我讲这个笑话,而且我也真的很想听。我喜欢和你一起开心大笑。如果你能在我放松并且能够专心听你讲话的时候告诉我这个笑话,我会很高兴的,比如在车里,怎么样?我们快点穿衣服,赶紧到车里讲笑话去,好吗?”乔希照着做了。

我们能够留给孩子最棒的礼物不是我们的财富,而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财富。——斯瓦希里谚语

··接受孩子的礼物··
欣然地接受孩子的礼物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另外一个礼物。带着发自内心的谢意和真诚的欣赏接受一份礼物,是一种在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善意的沟通。

留意到孩子们的自发行为并把它们当作礼物去接受,你的孩子就不再会认为礼物就是专门从商店里买来的那些东西。在一个将财富与金钱画等号的社会中,年轻人经常会以为,如果没有很多钱去买东西,就是没有给予能力的,是没有用的。如果你能认可和感激孩子们的慷慨给予,他们就会在成长中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给予者。当他们的礼物被很珍视地接受了,他们自然就有可能学会辨识和欣赏你给予他们的各种礼物。

通过一些方法,你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收到了他们的礼物。比如,你可以跟孩子分享收到礼物的感受以及它带给你的满足感,“你今天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笑脸。我感到非常开心,我喜欢这种情感联结的瞬间”。

给予令施予者和接受者相连,这种连结诞生了新的归属感。——迪帕克·乔普拉

··慷慨地给予你的礼物··
“生活中最棒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它们是不需要花钱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无偿给予。这种不期望任何回报、没有义务或责任、没要内疚或恐惧的慷慨给予,也会激励他人的慷慨付出。这种自愿交换的结果将带给给予者和接受者最大的快乐和最真诚的联结。

如果期望任何回报,这种快乐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掺杂了责任,像“你必须给予”、“你应该给予”,也无法建立发自内心的联结。

如果发现自己有些怨恨,很可能的是,你的给予已经不那么简单和纯粹了。或许,你过度地承诺了,需要收回一些;或许,你认为应该邀请或者雇佣别人去做你正在做的一些事;再或许,是你对所做事情制定的标准过高,让你无法从容应对。

世界上最艰苦的战争是,你夜以继日地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而不是你自己。——E.E.卡明斯

··从孩子鲜活的礼物中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对你生活的引领跟你对他们的引领差不多。我们相信,孩子们来到父母的生命中,就是这些父母灵感的源泉,他们时时地提醒着家长们,生活可以是多么的生机勃勃和多姿多彩。这个世界对于孩子们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他们就是这个实验室中极其认真的探索者。跟他们一起做实验,向他们学习,因为孩子们能够唤起你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嬉戏探索着,欢快而惊叹地高声欢笑着。他们不停地向我们发出邀请。接受这份邀请吧,带着你的活力和你的意愿踏入他们的世界,如同你期待他们走进你的世界一样。让孩子们成为你的眼睛和耳朵。想象一下这种感觉:第一次走过沙地;第一次尝试把握骑在单车上的平衡;用望远镜观测天空;拨动雏菊的花瓣然后感受花朵的轻轻摇曳;第一次听到飞机轰鸣;听到风的呼啸或者乌鸦的叫声。让孩子们的惊叹成为你的惊叹吧,他们愿意也期待着跟你分享这一切。

非暴力沟通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让人们按照“我们的方式”行事。它建立了一种基于诚实和倾听、最终令每个人的需求得以满足的人际关系。——马歇尔·卢森堡

十几岁的孩子会让你想起曾经在社交场所经历过的痛苦和尴尬,而这些就是他们此刻正在经历的;他们会让你记起过去的家庭作业是多么无聊,而第一次赴约又是多么让人兴奋和胆怯。你的孩子正全身心地生活在这个阶段,如果你允许他不断地提醒你曾经的少年生活,就是在跟他们当下的生活建立联结,跟他们的心建立联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