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时侯过年
过年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过年是家人、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用吃好、喝好来庆祝一年的丰收;犒劳一年的辛苦。过年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那时整个腊月大人们都在为过年做准备。现在又快过年了便不由自主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足以令我怀念一辈子!
腊八粥
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开始盼望过年,天天算还有几天过年剩的天数,尤其是到了初八这天,从喝腊八粥开始感觉到浓浓的年味来了。
其实我们老家腊月初五有喝五豆粥的习俗。那是在提醒初八快到了,该准备喝腊八粥的料了。五豆粥是用五种豆子:既红豆,黄豆,黑豆,绿豆,豌豆和大米混在一起熬成的粥。腊八粥是用粳米和江米放在一起熬的粥。记得一大早母亲就开始忙活,熬粥,洗菜。先再把红、白萝卜、豆腐,都切成丁,放上黄豆芽(用地里种的黄豆自己生的豆芽菜)混在一起炒熟后,倒在熬好的腊八粥里搅匀。全家老少七八口人围在一起吃,那叫个香。嘴里品着、说着腊八的香。心里又想着明年的这一口呢。
记得我家里要是当时谁外出的话,母亲都要给谁留着。就算这个人半个月都回不来,这腊八粥就一直流着,啥时候回来啥时候吃。那时都没见过冰箱长的啥样子,可这腊八粥放到过年也不会坏。当外面这个人刚一进家门,母亲不一会把腊八粥用油炒好端到谁的面前。经过油炒后比当时刚做好的还要香。旁边看的人口水都流出来了。后来我长大了也去外面打工,母亲一直保持着这个家风。当我还在回家的路上时,就开始想腊八粥不由人嘴里都流口水。外面好吃的再多,还是想着家里的这一口。
那时我们国家还很穷,处在困难时期,工人也是要用油票买油的,一个人一个月大概就供应二两油吧。农村人没有这待遇,一年全家七八口人才只有几斤油。是生产队用种的棉花籽压的油,按照人口、工分来分红的。平时都是用筷子蘸油炒菜的。过年了生产队里养的猪,家家户户也能分一点肉,只有生产队干部才有权分到肥肉,把肥肉放到锅里熬油。再盛出来放凉,吃汤面时用筷子蘸一点是很香的,这就是一年的美味佳肴。社员只能吃瘦肉。
酿酒
腊八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酿酒,有包谷酒和米酒两种。因为包谷便宜,一般是用包谷做酒。先把包谷用机子打碎,放到锅里煮七八成后,拌上酒曲。米酒是用大米做的,把大米用水泡发,再放到锅里蒸,凉到40°左右,撒酒曲。做米酒一般是过年要招待很重要的客人。米酒口感好。包谷酒有点苦涩,喝时要放几粒糖精,当然没有放糖好喝,因为那时候买不起白糖。
发酵酒曲也是家家户户自制的,有时候自己忙没有做可以借。到第二年自己做了再还。曲有两种,大曲和小曲之分。选天气好时做,因为要晒干,才能长时间的保存,记得做的发酵酒曲就像一块块砖头一样,很整齐的放在院子里晒。
无论包谷酒还是米酒做好后,都放到一个的瓷瓮里,用旧棉衣包裹起来,再用绳子捆住,放到火炕上发酵(做饭的灶台和睡觉的炕连再一起,做完饭炕也热了),等到过年招待客人。从瓷翁里把酒舀出来,把渣过滤,兑水烧开再放糖精(五分钱一包)。
纺线织布缝新衣
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地里种的棉花。经过妇女们织布、纺线、染色、裁剪、缝制这些流程全是手工制作。而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我常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村里人在一起谈论的都是谁家的媳妇、妈妈做的衣服、鞋穿着好看,妇女们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习着。
每年过年家家户户的母亲为了给家里所有的人做一身新衣服、新鞋。早早都开始忙碌了。到了大年初一,女孩穿的全是红棉袄绿棉裤,男孩全是黑色棉衣棉裤。针线好的是八拈窝窝棉鞋,家里娃多的都是剿窝窝(一脚蹬),无论那种穿在脚上都好暖和啊!。
我母亲织布很快,每天能治两到三丈长的布,家里七八个人穿的衣服全是她手工制作成的,是村里织布能手。做的针线活在我们村也是数一数二的。做出来的衣服样式好看、平整、针脚细密。穿在我的身上常被村里人夸奖,同伴羡慕。母亲一生勤劳、简朴、善良,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村里的人都喜欢去我家串门。我常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听母亲常说了一辈子:”那时候为了家里人能穿上衣服,白天忙家务做饭、看娃、织布,晚上在煤油灯底下缝衣服整夜都不能睡觉,这样才能保证不露肉。还不保障能穿上新的。一年四季都这样忙碌着,穿的还是补钉纳补钉的衣服。烂的实在穿不成的衣服,就一层一层纳成鞋底。到收麦子时,必须要给家里主要劳力缝身新衣服,因为旧衣服不耐磨,收麦子很费衣服,穿着很厚的棉布衣服在太阳底下割麦子,那叫真热,不过这纯棉衣服穿在身上吸汗很强。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孩子的衣服全是新的,大人不一定有新衣服穿。后来渐渐有了卖布的,但要布票才能买,主要还是要靠织布。
母亲在晚年时常常夸现在的社会好,”不用织布、纺线、缝衣服,还有穿不完的新衣服。晚上可以整夜睡觉。很想把她故去的亲人扶起来,看看现在的好社会”。母亲生前不让我把她的旧衣服扔掉,穿不成的都褶得整整齐齐的摞起来。说是到他死了以后没人要的话,全部给他烧了。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大扫除
腊月初十以后,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要选好天气。因为要把家里能搬的东西全搬出去,彻底打扫。下雪天东西不好搬。
房子里东西搬出来后,就用扫帚把房子里的灰尘扫干净,再用白土(比较干净的土)泡在水里搅匀刷墙。这种白土刷墙,满屋子都是一股清新的泥土香味,几天土香味都不消退。
刷完墙该贴窗花了,买一张白纸先把窗框子糊严,中间贴上与生活相关的的剪纸窗花。这窗花是村里手巧人根据生活里见到的鸟、昆虫、人物。用剪刀✂剪出来的,真是栩栩如生,可惜当时没有手机拍下来作留念。墙上在贴几副满意的山水画、人物画、毛主席像要贴中间,才能表达出对主席的热爱。
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扫、设计,土木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心里美滋滋的。晚上闻着浓郁的泥土香味的屋子里,睡得很沉。
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是祭祀灶神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神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
祭灶这天,要专门给灶神献馍,白天献蒸的白馍,上面打红点(把红纸泡在水里弄湿用筷子蘸)。晚上给灶神烙饨饨馍,在厨房能放的地方都献上祭拜,
心很诚祭祀灶神,希望灶神在天庭上,好话多说,不好的话别说,免去灾难。
蒸包子
腊月二十四、五,家家户户开始蒸包子。有菜包子、豆沙包子、肉包子。蒸好后放在一个大蒲篮里,大概要吃到正月十五呢!
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活蒸包子的料,和面、洗菜、切菜、剁肉馅,全村子里都是咚咚咚剁馅声!连同说笑声混为一片,一番热闹景象。一般家庭肉包子蒸的少,买肉要钱,菜和豆子、麦子都是地里种的,土粪施肥。总之吃的、穿的全是绿色的。
那时候全村人吃、住、穿都一样,不分贫富。对字典里的 ‘贫富” 两个字难以理解,大家脑子里简单的只有一!过年生产队给全家(一般都是六七口人)分红也只有一百多块钱,是全家人的工资。谁家里要是有个吃国家饭的工人,那就是全村人的大银行,谁有急事,全是无息贷款。等到生产对年底决分(工分折算钱),分到了钱才能还上。
小时候村里根本没有垃圾台,吃的、穿的都是地里种的,不能吃的菜根倒在茅坑里、穿烂衣服放到炕洞里被烧成灰,也倒进茅坑里沃肥,到第二年再上到地里很环保。想想现在的塑料袋子满天飞。好怀念过去呀!
糊灯笼
大年三十最热闹,奶奶给我和大伯家的、小爸家的十多个孩子要糊灯笼。一大早就开始张罗灯笼要用的材料,大一点的孩子给奶奶帮大忙,小一点也在力所能及的帮忙。
用废旧的扫帚棒绑灯笼架子,再买红、绿、蓝、黄、白各种彩纸。用剪刀裁出各各式各样的花,最后用面粉打浆糊,把这些剪纸用浆糊糊在绑好的灯笼架子上。灯笼就制作成功了。有盆盆灯、火葫芦灯、莲花灯,大小不同各式各样很漂亮。每个娃娃都能挑到自己最喜欢的一款灯笼。那时候根本就没有卖灯笼的。全凭大人的想象来设计。
大年三十晚天还麻麻亮,小朋友已等不及了。打着各种各样的灯笼,都夸自己灯笼最漂亮!在村子里上蹿下跳欢呼声响成一片。还有比较调皮的小孩,比不过别人的灯笼时。就会用自己的灯笼去碰人家的灯笼,有时是大一点孩子故意挑拨调皮的孩子这样做的。弄不好灯笼就会着火!哭声、喊声、笑声……又成为一阵热闹,被烧坏灯笼这小朋友,哭着回家再换一个新的。我的弟弟在村子里最跳皮,常常干这种事情,为此常被打,哄不下别的小孩儿时,就把我的灯笼陪了。总之灯笼带来的欢乐是令人难忘的,这灯笼直打到正月十六才算打完,过年打灯笼是村子里最靓丽的风景!
压岁钱
大年三十晚上大人都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小点娃一般是五分钱以下的,上了学的大娃娃能多点一、二毛钱,第二天大家都会比看谁接的钱多,计划着、商量着怎样能花的时间长些,多买几次糖。那时买一分钱也能买三个呢,很长时间会有糖吃的。
我弟弟比我小五岁,那时候我常骗他,问他两个换一个,换不换?他一听个数多,就同意换,我用几个一分钱,去换他的一毛钱或者两毛钱,我乐得赶快就跑,怕他一会儿知道了变卦,然后出去买糖回来给他吃。
家里初四待客还能再接一点压岁钱,我就把这钱偷偷的藏起来。有时候被大人发现了要去,说是给自己攒着。这样常和家人算着还剩多少,直到把自己的压岁钱要完为止。那时候小孩子没有零食吃,好像就知道吃糖,在没有别的吃。
包饺子
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开始忙活着给新年包饺子,因为大年初一要比赛谁家吃的早,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才不会落后。
母亲提前把饺子馅剁好拌好,馅是萝卜和肉,再擀一大案板面,用一个喝水的瓷杯压成饺子皮,父亲包饺子。我们姊妹几个听着父亲讲历史上有趣的故事。父亲在我们村上算是个文化人,文章写的好,算盘打的好,一直担任大队会计。那时候人基本都是文盲。父亲写的文章言简意赅,字迹娟秀刚劲有力,我特别爱看父亲写的文章,仿照着父亲的字迹练字,但一直也没学会,常常恨自己太笨。父亲的确懂的很多,饺子也包的快。还会熬拿手的猪头熬出来冻冻肉,柴火熬出来冻肉的筋道、不腻,那才叫个香!父亲这手艺村上好多人都领教过。
大年三十大人、小孩基本都不睡觉,大人要准备明天吃的,小孩高兴的睡不着,我弟弟时不时的放几个炮。我听着父亲讲故事,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天凌晨。其中有两个故事我还记忆犹新,都是和过年有关的,其一:讲了郑板桥的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少十(缺衣少食);第二个讲了一个相公大年初一煮饺子的故事:相公把饺子煮熟了,揭开锅一看,饺子全煮烂了,就给掌柜的说,都烂了。掌柜的说,大年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说:都挣了。第二年,相公煮熟饺子,锅里只烂了一个,相公记住了掌柜的去年教诲,就赶紧给掌柜的说,今年只挣了一个,掌柜的气的直反白眼。哈就讲到这里吧。
如今父母都走了,家也没了!想起两位老人家养育我的点点滴滴,泪水止不住落下。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天堂都还好吧!您的女儿欠您的太多,如果有来生一定好好还!!好想和您一起再过年!!!
真怀念小时候过年呀!
2018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