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写作出版5本书的复旦硕士
认识嵇振颉是在一个QQ群里,当时加了好友,某一天我在群里分享了简书文章。他随后便加我微信,聊了会,感觉他是个很不错的人,谦虚低调,把写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使命。
嵇振颉,85后,已出版5本书籍,上海杨浦人,现是一名政府公务员。
他是《中国青年》《特别关注》《知音》《家庭》《意林》《华西都市报》的常驻作者,上海文艺网签约作者,同济大学新闻本科毕业,复旦大学近代史在职研究生。
他出生于一个爱读书的家庭。爷爷对中医颇有研究,一辈子喜欢医术,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都是他爷爷一根金针手到病除,因此他很少去医院。他的爷爷今年已经92岁高寿,还会拿出珍藏几十年的医术悉心研究。
他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喜欢藏书,大部分收入都用于买书。家里的藏书有数千册,几乎堆得遍地都是。成长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里,嵇振颉在儿时就特别喜欢看书。
他还清晰记得母亲在他面前清晰诵读《唐诗三百首》、《一千零一夜故事》,那些优美的诗句,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拨动着他幼小的心弦。他也学着爷爷和父母,常常拿着一本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随着时间推移,他看的书越来越多,一个想法,也悄悄在心里生根、发芽。
那是他九岁的一个周末,阳光洒满房间,他信誓旦旦地提起笔,在泛黄的纸页上,留下一篇长达3000字的作品,是个带有玄幻色彩的故事。尽管这只是他在幼小年纪里的一次尝试,也可说是不知天高地厚,但却是如同火种,点亮了他的文学星空,从儿时的无意尝试,到后来的持续写作,这一切似乎是冥冥注定,直到成为他生命里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初中时的嵇振颉,曾参加过学校的作文比赛,斩获一等奖。高中时参加全国性作文大赛中再次获得奖项,他开始得到周围同学们的欣赏关注,还收到全国各地的文友们的信件,这让内向自卑的他,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高考时,孝顺的他听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新闻系,一个通往“无冕之王”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他父母觉得要为他把关,不但是要走对大门,小门也要走对。新闻系也要动笔杆子,不会远离他喜欢的文字,这个选择也算没有违背他的初心。
在同济读大学时,他开始涉猎经济学、心理学,尤其酷爱哲学,叔本华、罗素、苏格拉底他都会反反复复去看,这些本能地热爱,也为他后来的文字增添了哲学深度。
嵇振颉工作后,面临职场的压力,结婚生子等各种琐碎,他一度已遗失了年少时的梦,每天活得焦虑甚至抑郁,却找不到一种出口。
无休止的工作,不能填补内心的缺口,只会让心灵染上一层厚厚的尘埃。人变得越来越焦躁,常常会莫名其妙地陷入抑郁。他说,我需要一种方式,宣泄内心的负能量……
直到某天,他整理旧物,意外发现了过去的旧稿,勾起了他那段奋笔疾书的岁月,似乎在那一瞬间,他找到了人生的出口方向,一种光亮。就在当晚,他一口气写出一万多字的文章,似乎是憋得太久、压抑得太久,文思如泉喷。
也就从那时开始(2011年),嵇振颉开始密集写稿,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每天会写作一两小时,每月至少五六万字的写作量,最高时一月写过16万字。
他为了有意锻炼自己,仅上月就写了20多个情感故事。
他说,写作的最大秘诀就是写写写,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对人性的思考和洞悉,是写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文学与现实不是直接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文字和心灵的关系,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
作品需要被读者认同、被时代关注。要有时代感、现实感,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和生命过程,书写人们共同的情感经历、心路历程。一个作品的完成,绝不是敲完最后一个字,而是读者阅读完毕,对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
只有“千夫所指”,才能“百炼成钢”,他很赞同作家铁凝的那句话:“伟大的作品是在作家的案头诞生,更是在读者的阅读中生长。”
2011年到2014年之间,嵇振颉主要给报纸副刊写稿。2015年后,他开始扎根于各类大型杂志,有励志随笔,有短篇故事,有采访稿,他的文字开始被更大范围地传播。
他和我聊天说到,每月稿费从过去一月两百元,到现在的每月过万,每家杂志会有固定的编辑对接,他们都已成为挚友。
他觉得稿费只是写作的副产品,他更看重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那是一种来自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成就感和获得感。相信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轻轻抚摸散发墨香、印有自己作品的期刊。
聊到这里,我问他应该如何和杂志编辑沟通?这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很想了解的。
其实杂志用稿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一般杂志都采用三审制,分为编辑、主任编辑、总编。确立这样的审稿制度,就是为了杜绝某些人主观因素对于用稿的干扰。
对作者来说,一般能联系到的就是处于审稿第一关的编辑。很多编辑还是很善意的,他们愿意去发掘优秀作者,愿意给新人更多上稿的机会。不要过分担心稿件会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关键是你的稿件质量是否过硬,好稿子肯定会优先上稿。不过在给每家杂志初次投稿时,一定要精选最优秀的稿子,一次投稿的作品数量也不要过多,一般以两篇左右为宜。
投稿后,也不要频繁询问编辑用稿结果。编辑每月要收到很多稿件,审稿任务重,一般没时间闲聊。最好在搞清楚杂志的审稿周期,在稿件初审期询问编辑。和编辑打交道时,不必过分卑微,也不要高冷,不卑不亢即可。只要你稿件质量好、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你也能和编辑成为朋友,这对于上稿会有一些帮助。
很多文友称嵇振颉是“杂志杀手”、“纪实稿杀手”,他总是拒绝这些彪悍拉风的称号。他一直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认真对待每篇作品。对他来说,最好的作品,一定是下一部。
在杂志期刊慢慢有了一点人气,嵇振颉才将目光锁定个人专著。嵇振颉的第一本书《别给人生设限,让成功来得更猛烈些》是2015年签约,2016年面世,提起这本书稿,他说开始投了十几家出版社全惨遭拒绝。
还有一家出版代理公司,开始说愿意以买断的形式出版,已草签合同。然而一个多月后,对方突然撕毁协议,说他的作品不适合出版。朋友们都劝他不能这么算了,他心平气和地说:“不怪别人,只怪作品火候还没到。”
他继续寻找伯乐,上天总算开眼,仅仅过了一个月,北京的一家出版社慧眼识珠,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处女作,条件比之前的更好。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鼓励,上月他的第5本书《万千人海里,幸好遇见你》已上市,是他个人首部长篇小说。
追梦的路上,没有人一帆风顺,都不过是一边咬牙坚持,一边负重前行。
他一直和我强调新人不要太着急出书,有的小出版商怕不靠谱,别着急把自己坑了,最好要走版税形式出版。他正式密集写作四年后才出书,时机到了,可能一年就会出几本,他之前4年出一本,这一年多却连续出4本书,一切是水到渠成。先积累沉淀自己很重要,不要过于急躁,这对我是很好的警醒。
嵇振颉今年主要写长篇小说,未来会走影视路线,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一直流传于世,这也是每个作家的终极梦想。写短篇时他每天保持两小时的阅读量,写长篇就集中每天写四五个小时,暂停阅读。
长篇小说是一个极其稿费脑力、精力、心血的工程,他说自己从写下第一句话开始,犹如进入了闭关状态,现实世界隐退,在近百个日日夜夜,眼前浮现的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经常为了一个场景、一句话、一个形容词,将自己逼到拒绝。害怕自己生病,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就不得不停下规定的进度。对于创作来说,这种暂停是毁灭性的。即便后面能接上去,断点还清晰可见,一气呵成的连贯性被打破……
其实他的收入足以养家,父母也有养老金,是殷实的小康之家。在外人看来,这种拼命式写作,是自讨苦吃。他并不是为了钱去拼命写作,而是发自内心深入骨髓地热爱,他是当作一种使命,一种义无反顾的归宿。
近六年来,他牺牲了几乎全部业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不是在图书馆找资料,就是在键盘噼噼啪啪地打字。每个工作日下班,晚饭后,散步半小时,然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阅读、写作,一直到半夜十二点。
因为常年的密集写作,他颈椎、眼睛都很不好,常常会充血,有次因左眼结膜炎再次住院,医生让他要停止一月不能再写作,不能再用眼过度。
他母亲心疼地哭着说,孩子,你不要再写了,我们不指望你成名成家,只要你健健康康的就行。
他答应母亲以后,多注意锻炼运动,要健康平安地活着。现在,他每周会去健身房练瑜伽、会跑步、俯卧撑,一字开、八字开都不在话下。写作之余,他会打一套拳,舒缓紧张的神经,每天还会做眼保健操。
他说为了母亲,为了拓宽写作生命的长度,他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病歪歪的文人,要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近两年的时间,他先后共采访过100多位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有某APP的创始人,旅游网的CEO,有公益人士,这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不断跳出小我,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最直接方式。
有次,他为采访浦东一位企业家,单次车程2个多小时,几趟地铁转公交,没想到下车时恰逢暴雨倾盆,风大雨大,伞都不顶用。
地址按导航上的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标识有误,是条隐蔽的小路。当他好不容易找到那条神秘通道,赶到那家商务大楼时,老板却不在,按照助理提供的资料,他回家写两个晚上,那次他因淋雨高烧住院多天。
当他把写好的采访稿发给对方,却得到这稿子不能发的冷漠回复,对方重新发给他杂乱的10万多字资料,他又花了好几天从这份资料里,提炼写出5千多字的采访稿再发过去。
但那位老板却让人把稿子改得面目全非,通篇就是为自己公司赤裸裸地打广告,太不尊重人,他气得把稿件全删除,不刊发任何杂志。他说,文人要有自己的骨气,尽管前后花费了20多天时间和精力。
两年的采访历程,他说仿佛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冷暖。遭遇过采访对象的冷嘲热讽、蛮横要求,还曾在采访路上差点中暑,幸有好心人及时出手才化险为夷。经历过稿子被莫名撤稿,随后又被署上另一个毫不相关的名字,刊发在另一家期刊上,这些挫折都没有能击败他。
说起现在市场上的小说,他觉得很多只有故事性,缺乏思想性,他最喜欢的是马尔克斯,还有国内的莫言、刘震云、余华、张炜等人。
他看完了莫言的所有小说,张炜的《你在高原》450万字,他都认真地去看,并做读书笔记,他对文字充满敬畏和虔诚之心。
关于未来,他计划除了写长篇走影视外,还希望有生之年写一系列探索人性的小说,大概有十本左右。
他的座右铭是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一句话:“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乐,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嵇振颉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遵从内心,忠于文字,以文学为神圣使命的人。
祝福他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远,愿中国文坛多一点这样的人。
备注:齐帆齐写作课堂 开始接受早鸟价预报啦!优惠多多! 可加美女班长微信:qlm0921
或者直接加我微信:qi601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