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心理

被父母掌控的人生到底有多悲催?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三妹儿
被父母掌控的人生到底有多悲催? 今天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1.

主人公小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独生女,从小品学兼优,小学到高中一直是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好学生。

妈妈非常强势,小到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做不做班干部,大到和谁来往,全部由妈妈说了算。小敏稍微反抗妈妈,她便从小敏出生时难产她差点丢了性命开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控诉她没良心,直到小敏内心无限愧疚、然后道歉、妥协。可是内心非常压抑,只要妈妈一开口,便成了魔咒,让她有窒息的感觉。

考大学时,小敏想脱离妈妈的控制,填了外地大学,妈妈知道后先是唠叨,看她态度坚决便躺床上不吃不喝、以死相逼。她知道妈妈不会真的自杀,想抗争到底,最后所有亲戚上门指责她不孝顺,无奈之下,改了志愿,读了本省一所重点大学。

大学期间她借口去做家教,不回家,妈妈就以各种理由到学校找她。寒、暑假也不能脱离她视线范围,逛街需要报备:买什么、做什么?和谁?去哪儿?几点回?然后不停打电话问她在哪?用小敏的说法:放风还背着遥控器。

大三时她和同校师兄拍拖,妈妈极力反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全用上了,她不为所动。妈妈便去找了那师兄,估计是对师兄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师兄把小敏所有的联系方式拉黑、避而不见。小敏说她可以理解,作为妈妈的女儿,被她骂完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都会想死,何况一个从未遇过悍妇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她用了“悍妇”一词形容自己的母亲。

大学期间她未再恋爱。毕业工作后认识一个邻校同专业的男孩,互相爱慕。她知道妈妈一定会反对,因为从小到大,只要她自主选择的东西,全遭妈妈一票否决。果然,妈妈嗅到苗头后迅速安排她相亲,她表面不吭声,但不去见面,消极抵抗。

本来妈妈又故技重施,想以绝食要胁她与男友分手的,她更狠,说给两条路妈妈选:一,一起死,二,终生不嫁。最后在爸爸一起努力下妈妈不再反对,但对她男友始终没有过好脸色。

婚后小敏妈妈对女婿各种唠叨、各种指责。有这么一句话:“当一个人不喜欢你的时候,你连呼吸都是错的。”她老公从未得到过她妈妈的赞赏,有的只是看不完的脸色。只要稍微有点不如意,她妈妈便当着女婿面骂她:“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看你嫁了什么男人!”她老公一直忍气吞声,小心翼翼。

可是任何人都有底线的,不可能无下限忍让。在小敏儿子4岁时,她老公对她妈妈的各种嫌弃、施压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他只要看她妈妈在他家便不回家。

而小敏妈妈对此置若罔闻,也不听女儿的劝说,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所做一切为了女儿的幸福。她仍然以看外孙为由天天到女儿家指手划脚,对女婿横加指责。

有一次女婿下班看见她在他家,态度冷淡,以要加班为由准备出门,她阴着脸问他:“读那么多书,都读哪去了?你父母怎么教你的,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没家教!”一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敏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婚姻,瞬间土崩瓦解。

她说:“我们最终离婚,当中也许有其他因素,但无可否认,我妈妈的影响太大了,换个位置,如果我是他,可能早受不了早离了,忍了这么多年,也难为他了。”

小敏把儿子和房子都留给前夫,一声不吭地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她住了三十二年的城市,她说不想再被妈妈控制下半生了。

我问她:“你父母呢?他们只有你一个女儿,年纪那么大了,接受不了吧?”她说:“我妈妈直到现在还觉得自己是对的,她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而我对她已经是绝望了,她改不改变我已经不在乎了,我现在只想远离她。让时间去打败她吧,当她老到无法掌控我的人生时,我会回来的。”

哀莫大于心死大抵如此吧。小敏妈妈从小担心她受伤、受骗;长大担心她遇人不淑,担心她吃亏,最后导致女儿婚姻解体,女儿远走他乡。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小敏的婚姻,就是这种诅咒的结果吧。

如果说因为小敏是独生子女,又是女孩,妈妈所有不恰当的行为是因为爱她、担心她,那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就一定开明的吗?不一定。

2.

这个故事的主角且叫他小贝吧。父母原来是国企职工,因为超生了他,母亲下岗了,成了全职妈妈。也许是中年得子,也许是因为失业的失落,小贝妈妈对他非常溺爱。

小贝上面有两个姐姐,小贝出生时她们已经上中学住校了,之后高中大学,只有寒暑假回来时见面,因为年龄差距,两个姐姐对他也甚为疼爱。

小贝从小很乖,很听话。只要妈妈和姐姐们不喜欢的事情都不会去做。稍有让妈妈不满意的行为,比如和同学下课后去踢球,妈妈便以怕他磕伤碰伤为由,唠叨半天,说自己为了他连工作都丢掉了,带着他有多辛苦等等,在精神上绑架他。从小被洗脑:妈妈为了他牺牲了事业、万般辛苦,妈妈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

小贝上中学时姐姐们已经事业小有所成,家庭也美满,在经济上对小贝提供了不少支持。小贝中学开始就全身名牌,想知道港台流行什么服饰,看小贝穿什么就知道了。当小贝的同学们仍然要去网吧上网时,小贝已经换了两台电脑。小贝心中,姐姐们是世界上第二爱他的人。

小贝无忧无虑、顺风顺水地上了本市大学,每星期的脏衣服带回家洗。直到参加工作,他的吃喝拉撒全由妈妈和姐姐打点,当然工作也是姐姐安排的。甚至小贝24岁前的每一次出行,身边除了父母,就是姐姐们。

26岁那年,大姐遵母命介绍了一个女孩给他,他把恋爱也当成是姐姐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半年后在父母和姐姐的操持下举行婚礼,婚后小两口仍然是和小贝父母住一起。

婚后三个月妻子哭着回娘家,据说是公公婆婆不准小夫妻锁房门睡觉,说儿子睡觉不老实,会踢被子,婆婆要去帮儿子盖被子。而小贝也觉得妈妈这样做只是爱他的表现,没什么不妥的。于是小贝老婆经常半夜醒来看见婆婆披头散发坐她的床边,痴痴地看着熟睡的儿子,如同幽灵。每每她惊叫坐起时,便感觉到婆婆射来的两道寒光,令她不寒而栗。最后经常失眠。

在妈妈的劝说下她回到婆家,婆婆仍然几乎每晚进房看儿子,公公也偶尔拿水进来给儿子。而她的老公小贝,完全是一个巨婴,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什么家务都不会干,经常如厕完了不冲水。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以父母、姐姐的意愿生活,而且丝毫没有要反抗她们的意思。

小贝老婆离婚的念头随着发现自己怀孕也打消了。整个孕期,吃什么、做什么、去哪儿产检等等,全由小贝妈妈和姐姐说了算。小贝老婆心里不满,但也不敢发作,安慰自己:她们的出发点不过是为了孩子。她忍了下来。

生产时她疼得死去活来,想剖宫产,小贝姐姐不让,说除非医生认为她生不了,不然她就得忍下去。好不容易宫口开全了,医生说羊水混浊,还没等医生建议剖宫产,小贝妈妈和姐姐一听胎儿可能有危险,马上打断医生的话:“不等了,马上剖!”小贝老婆哭着被送入手术室。

儿子出生后第二天因为没奶,小贝姐姐带来催奶师,把小贝老婆折腾一番终于有奶了。疼得大汗淋漓的小贝老婆,到最后已经分不清楚是伤口疼痛、子宫收缩痛还是开奶疼痛了。

出院回家后,公公婆婆擅自出入她房间的次数更多,经常把正在喂奶的她窘迫得脸红耳赤,可是他们混然不觉有何不妥。

小孩三个月时因为拉肚子,婆婆坚决要求她断奶,并强行把儿子抱走,从此孩子跟着公婆睡。之后大部分时间她是眼巴巴看着公婆抱着她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她手中,婆婆便焦躁不安,迅速抢回。她跟小贝反映婆婆的行为怪异,小贝说她小题大作。

等她休完产假上班后,她在家里完全成了局外人,她每次下班一进家门,婆婆如临大敌,浑身毛发竖起。好不容易抱儿子一会,婆婆便以各种借口从她手中抱走。

到后来发展到日夜与奶奶一起的儿子离开奶奶就哭,不愿和妈妈在一起,每次婆婆看到儿子在她手中哭闹找奶奶时,施施然安抚并抱走时嘴角上扬,以胜利者的姿态瞟她一眼。她说都能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感觉自己只是为他们家繁衍后代提供了子宫而已。而小贝提供了精子后仍然是他妈妈的大宝角色,儿子只是他无聊时的玩具。

小贝老婆在小贝心里,可能也只是妈妈和姐姐安排的一个角色,他没有身为丈夫、父亲的意识和责任,更加不会去承担他的这份责任。所以无数次在他老婆哭诉儿子和她不亲,她想自己带孩子时,他都不耐烦地斥责她生孩子后变得不可理喻、只会作,不知足、不懂感恩他的母亲如此付出。他没留意他老婆情绪不对,更没怀疑她是否患上产后抑郁症。小贝老婆求助过小贝的姐姐,反而被她们教训一顿挂了电话。

小贝老婆后来因为产后抑郁症自杀未遂被父母接回娘家照顾。不知道小贝是否会内疚,更不知道小贝母亲和姐姐们内心是否不安。但可以肯定的是,小贝的婚姻已经走到尽头了。

3.

小敏、小贝的婚姻关系,在父母过多参与中瓦解了。证严法师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无论是小敏还是小贝,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一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的缩影。在这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时代,父母的眼光都聚焦到孩子的教育层面。而这些曾经吃过苦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吃他们吃过的苦,总以过来人、以父母的身份控制、包办子女的一切。

心理学上将这种父母归纳为:控制型、包办型的父母。他们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外一个“我”,潜意识把小孩当成是曾经物质缺乏、缺父爱母爱的“我”,给予过度满足。无限制给予孩子,其实就是无限制给予自己。

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在这些父母心中,孩子一辈子都是他们“内在的小孩”的投射对象。突然发现孩子长大不受控制时,便感到失落、焦虑、惶惶不安。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可遗憾的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到最后变成了满足自己愿望,这来源于自身知识和见识的局限。

他们想成为自己眼中完美的父母。而亲子关系天生赋予了他们掌控主动权,但正是这些父母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时刻跳出来操控他们教育、养育子女的方向。

于是他们包办、安排孩子的一切,不信任孩子、并不愿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完全按自己意愿塑造孩子。他们的控制欲望让他们忽视孩子独立的人格,到最后孩子完全为了父母生活。

很多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形成了蜷缩的生存姿态(巨婴),让他们在潜意识里相信“父母掌控我的生活,是为了我好,反对就是不孝”,甚至有些孩子会认为“没有了他们,我将无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比如小贝,就是这一类小孩。

而小敏,是属于觉醒的那一类。觉醒后她痛苦,不认同父母的爱,更不能快乐地生活。要摆脱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在想要和母亲“和平分手”、却不想“抛弃”父母的矛盾中纠结和痛苦,父母更是焦燥不安。

控制型父母在孩子长大后大部分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并不快乐,一心想逃离家庭。而孩子不受控制又让这类父母的挫败感更明显。认知的局限让他们无法审视自身问题,把一切归咎于孩子的叛逆、不孝,无法重建正常的家庭关系。

这种亲子关系,往往恶性循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要打破这种循环,首先努力改变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