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悲伤,还是刻意为之?
看完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我承认在第一时间脑子里的感性战胜了理性,竟然控制不住地哭起来。哭过之后呢,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好笑,其实仔细来看,电影中的有些情节和人物都有些刻意,并不是那么合拍。
是真的悲伤,还是刻意为之?首先来说说我们的主人公易遥的生活背景,从小生活在卑微贫苦的单亲家庭,可是以她的回忆来看自己的童年还是有过和爸爸妈妈其乐融融短暂的时光,可能这只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易遥现在有多可怜吧!妈妈永远都是一副尖酸刻薄的形象,可是我却对她恨不起来,她的职业不体面,甚至对女儿咄咄逼人,但是她也是不容易的,单身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并且她是爱着易遥的,想要保护易遥,供她上学培养她,为此她可以为了挣钱做一些违背内心原则的事情;只是爱的表达方式让人接受不了,以至于易遥一直也不理解她妈妈,甚至让易遥觉得自己是负担,是赔钱货,生活得很卑微。在我看来,就算是按摩师也可以堂堂正正地挣钱,有何不可呢,去按摩的就一定是不正经的人吗,为何一定要突出这些丑陋的画面,一定要摸黑母亲,显得有些刻意,是为了渲染易遥的生活环境很惨吗?可是像这样的家庭千千万万,不幸有各自的不幸,这也是常理之中啊。
是真的悲伤,还是刻意为之?其次易遥的性格自卑、怯懦、充满抑郁,而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齐铭是她生活中唯一的白月光。所以她受了委屈也是默默忍着,没有人教她怎么反抗,怎么保护自己。她这样的性格也是缺少爱啊,父母的关爱是多么重要,哪怕是感受到一点点,也会让人充满力量,重新扬起嘴角,变得自信。正是妈妈一个简单的牵手的动作就让易遥感受到了爱,就让她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所以悲伤也不是那么大,悲伤也不是非要流进心里累积成河,它也可以被消弭和替代。看到这里我差点以为易遥就这样好起来了吧,毕竟易遥的心中开始滋长了爱,所以她也不会那么惧怕了吧。可是狗血的是,她又和顾森湘的死扯上了联系,污蔑和口水唾沫,彻底将她打败,选择了自杀。我在想一个人是有多倒霉,才会接二连三地不幸,编剧你确定你不是故意的?不过我也承认,人身攻击以及流言蜚语对一个人致命的影响,就算是一个被冤枉的罪犯可能也因为受不了严刑拷打逼问而撑不到真相大白的那天。易遥首先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强大的爱做后盾,也没有义无反顾相信她的朋友,她会这样选择也很正常,所以这算是悲伤。
齐铭这个人也是很矛盾的,既然和易遥一起长大,两个人一起相处了那么多年,这样的情谊,难道他对易遥的为人不清楚吗?在每次易遥和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他总是第一个去关心别人怎么样,也从来没有站在易遥这边保护她,听她的解释,反而来指责易遥,就算是普通朋友也做不到这样吧!枉费编剧一开始把齐铭塑造成一个暖男,不顾偏见和易遥成为好朋友,在易遥生病时关心她,为她可以偷拿父母的钱等等,这不是很讽刺吗?我想编剧你是刻意把齐铭写成这样一个矛盾而分裂的人吗,以此来突出悲伤有多残忍吗?这有些太牵强了吧。
是真的悲伤,还是刻意为之?那说到校园欺凌和暴力吧,这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确实是非常大的。施暴者固然可恨,鲁迅口中的“看客”甚至是帮凶同样可恶。校园欺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可能不顺眼,想欺负你就欺负你。唐小米这个角色也是让我觉得牵强,首先她是受害者,同时她也是施暴者,也许她的心理已经变态扭曲了吧,才会把自己的痛苦在别人身上演练一遍。既然转学,就是想逃离那样的环境,为何自己还要制造同样的欺凌来回忆那些事,她也经历过那些无助,看到易遥的样子不会像在看镜子中的自己吗?况且最后她为了陷害易遥还可以联系黑帮的人,那她为什么还那么怕原来的学校欺负她的施暴者,很奇怪吧。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但是现在的小孩都很早熟,未成年人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总是保护他们,他们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更加肆意妄为。在这方面呼吁完善相关法制我还是很认同的。不说实际的欺凌和暴力,就像现在的网络舆论和暴力对人的攻击都是致命的。人们根本没弄清楚真相,网络喷子就盲目跟风对某个明星进行狂轰滥炸,有些公众人物可能因此事业前途都毁了,有些家庭也毁了,有些甚至抑郁自杀等等,流言可怕吗?对,可怕。
是真的悲伤,还是刻意为之?当然啦,我还是喜欢正能量的人或事。顾森西就是个三观很正的人,阳光、自信、幽默,并且不世俗,很宽容,“不务正业”却让人很喜欢。他做任何事都是出自本心,不盲目跟风,所以他是个很有主见并且明辨是非曲直的大男孩。他教易遥要学会保护自己,在一点一滴中教易遥要乐观,鼓励她,保护她。我想如果没有唐小米的恶作剧,易遥会被顾森西治愈吧,如果说齐铭是易遥的白月光,那顾森西就是易遥的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