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实验室

不高贵也不贵的“英式下午茶”

2016-02-28  本文已影响121人  燚龘曌

下午茶咋来的?饿的。

这个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西人的礼俗,大都来源于“使用价值”。笔挺的西装需要衬衫袖扣长出一块来,为的是保护价值不菲的suit的,无论是油污还是磨损;西餐舀汤需要由近及远,为的是万一撒出来不弄到自己身上,当然也有散热因素在内;高台阶为了避免接触满街横流的马粪,门往里开大雪封门出得去,皇宫城堡不在此列,一来有专人打扫,二来仪仗或者士兵容易撞门上,军事建筑如果有封门现象,那也是挺大的失职;走路靠左纯粹是为了骑马抄家伙干仗方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文化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地理决定论”,虽然经常被驳斥但是改良一下挺有说服力,前半部分是改良之前的“一个地方的文化形态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不完全对,因为同样的地理环境可以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态,所以进行改良“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初始形态,这种形态本身经历了一系列必然与偶然的分支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螺旋上升,最终以一种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所谓的文化”。

传统上,英国人更重视风尚的早餐,简化忽略午餐,晚餐一般要八点钟以后才开始,而且地位越高,晚餐越晚。

费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曾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用几片面包和茶来度过漫长而难熬的下午时光,而这样一种新奇的搭配使得公爵夫人觉得十分完美。而后,她便邀请好友来到家里,与他们分享精致的点心与茶饮,谈天说地,共同度过午后时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惬意的方式在不久后成为了英国贵族与皇室交际圈中的风尚,使得名媛们纷纷仿。

在维多利亚时期,这种生活方式经由皇室之手固定下来。

在 19 世纪的英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女皇维多利亚,也对下午茶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她认为,下午茶可以有效的缓解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可以以一种相对安静,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来体会和回味人生,在工作之余,可以使身体得到全方位的放松,而茶饮料的保健作用,也有助于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所以,她提倡全民都来享用下午茶。

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早已成为了一门艺术,它简朴但不寒酸,华丽但不庸俗。下午茶是英国人的餐饮方式之一,现在多指饱受欢迎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式下午茶(见《英国茶文化》)。当饮茶之风在英国不断普及并深入人心时,彻底的将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闲适与安逸和最求个人权益的态度表现出来。

同时,在宫廷与贵族圈内,经由此道,一些范式被强化为文化。

当人的生理需求得以满足后,消费心理就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文化消费阶段,这时的茶文化体现出了对精致生活地追求,不仅茶具的选择要求华丽高贵,饮茶环境也必须布置得相当考究,这时茶的意义就超越了单纯“饮”的价值,是一种有着极强审美性的生活仪式,这更是贵族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当“仪式”开始出现之后,“高贵”这样的字眼也就显得毫不例外了。“贵族法则,不外乎就是尽可能的摒弃掉所有的实用性而已”,这也就是后来的“非实用性原则”,而“仪式”则是这种原则最集中的体现。仪式本身所规定的,除了物品还毫无疑问的包含了参与者的身份与行为甚至是内容。所以说,基于“仪式”所建立起来的“正式下午茶”或者“维多利亚下午茶”只存在于宫廷与贵族居所,其中不但规定了茶与茶点两位主角的种种,同时也从衣着与举止甚至是社交内容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所有的一切都是固定而僵化的,任何的松动都必将破坏仪式本身,即使在贵族特权几乎全线没落的当下也是如此。

由于当下的茶会多为休闲而非礼仪性质,参与者鲜有贵族,当下我们能够在经营性场所摆出来的,无论器具如何奢华,内容如何考究,礼仪如何繁琐,都无法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正式下午茶”,遵循“仪式”所得来的,与其说是享受不如称为“束缚”,与旧日的爵爷们相比,只得其害未得其利。由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们总是片面的接受规则,在排除了身份与权利的不平等之后,物化的理解礼仪并刻板的遵循,以彰显自身的“高贵”,而从未意识到,破坏“高贵”的恰恰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自由与平等。旧日的爵爷们穿着牛津纺嘲笑一身奢侈品的平民,题中之义大抵如此。

同时,一种东西有着某种称谓,大概还是应当遵循某些特征,具体的来说,英式下午茶之所以被称为英式下午茶,其实是由一些原则的,无论从前面说过的现实因素还是历史因素,都肯定不会也不该是礼仪性原则,退守本源的实用性原则便显得更为妥当。那么,问题来了,下午茶的大原则是啥?

很简单,就是茶配饭,本来下午茶就是在餐桌上嘛!英国时至今日也没发展出专门的茶台。

小原则呢?味道层次呗,茶点五六七八样,明显就是追求渐进式味觉嘛!是味道就有浓淡,先浓后淡明显遮味,先淡后浓几乎全球通行,这其实跟甜咸没有太大关系。至于甜味是浓味还是咸味是浓味,区域与民族之间各有不同的理解,如子曾经曰过的,问其俗,远来是客,客随主便就好。至于正宗不正宗,如前面所说,严格意义上的正宗要么说不存在,要么就是不可行,仅此而已,同时,这在礼仪上也不是讲不过去。

比如,一个中国人打算送法国人酒,在不差钱的情况下送什么对呢?你要出手就是罗曼尼康帝那就真的山炮了,非得本土特色才叫体面,张裕长城不一而足,虽然我个人更倾向于龙威。

至于茶点,要是想装,倒的确有点bigger。原则上来说,越快转化成能量的越low,题外之意就是我每天吃的饱肚子,不是饿的两眼放绿光了才来打秋风的。非实用性原则追本溯源,无非就是对劳动与生产的背离,子不太喜欢谈农事,爵爷们有力气打架没力气扣扣子,不分东西,道理是一样的,一以贯之而已。

主要参考文献:

〔英〕艾登著《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英」麦肯奇、威斯特伍德著《英国背景》,刘文昌、史景文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英〕摩根主编《牛津英国通史》,王觉非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版

  Brennan Thomas Drinking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Paris Princeton, N.J., 1988

  Brewer John and Roy Porter(eds.),Consumption and the World of Goods,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Consumerism'Scribner's Sons, 2001.Gale Group.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Social History, 6 vols, Charles Reproduced in History Resource Center. Farmington Hills, MI:Gale Group

   Neil McKendrick, John Brewer, and J. H. Plumb,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Bloomington, Ind 198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