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闪光的文字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捡一个好文

奶奶的老物件

2022-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边漫

小时候跟奶奶一起度过的时光,是与那些老物件密切相关的。

先看奶奶去买早点。如果是买油条,那很简单,一根筷子就行。到了油条摊,炸油条的师傅,接过奶奶手中的筷子,两根油条往筷子上一串,拿到家时,还是脆脆的,比如今放在塑料袋里,闷软,简直是云泥之别。这根买油条的筷子日子久了,油光光的。凑上前闻一闻,油条香如在近前。

如果是买米饼,奶奶就拿一个竹淘箩,两个米饼拿到家,韧要要的,冷热正好,慢慢嚼,甜且香。吃了早饭,奶奶又会拿这个竹淘箩去买豆腐、买蔬菜;如果是买肉,那不可能放在淘箩里。肉案的师傅有好多细麻绳,割好肉,师傅会在上面用刀砸个小洞,细麻绳穿过小洞,麻利打个结,递给奶奶。奶奶一手提着麻绳栓着的肉,一手拎着装满蔬菜豆腐的竹淘箩,带着我,悠悠走在街上。回到家中,拿出豆腐蔬菜,竹淘箩放在水池里洗洗,晾干后第二天再用。

买油盐酱醋,奶奶有一堆瓶子,高的装酱油,矮的装醋。还有大中小三个坛子:大的放酱、中等的放油、小的放盐。每天饭后洗碗筷时,奶奶总会把这些瓶瓶罐罐擦得干干净净。等瓶瓶罐罐空了,她就带着这些瓶瓶罐罐,再次光顾酱园店,如此周而复始,那些瓶瓶罐罐亮晶晶的,仿佛打上了岁月的包浆。

奶奶还有一个手提包,木柄,碎布拼成,能装很多东西,堪称百宝箱。上街、做客,奶奶都要随手带着。这木柄是奶奶从自己的一个旧包上拆下来的。做包面的碎布,从哪里来呢?那个时候,成衣还不多,家人穿新衣,要到裁缝店去做。每次取新衣,裁缝师傅会把剪裁新衣剩下的碎布交给奶奶,奶奶会把这些碎布攒起来,剪成巴掌大小的正方形,如果布太小,奶奶就用两块三角形碎布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再把这些五彩缤纷的正方形碎布拼在一起,一片斑斓的包面就诞生了。奶奶把拼成长方形的大块布,拼凑在一起,安装上木手柄,一只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布拎包诞生了。

奶奶还如法炮制了一条被面,里面放上薄薄的棉花胎,一条如老和尚的百衲布被就大功告成了。

这些原本没多大用处的碎布,经由奶奶的巧手,变成了百看不厌的拎包和薄被,用了又用。

天井里的丝瓜,是个宝。嫩丝瓜炒毛豆、丝瓜豆腐汤都是奶奶的拿手菜。那些顺着墙瓦长到屋顶上的丝瓜,奶奶也不着急摘下来。秋天到了,丝瓜褪去青涩,变成赭黄。奶奶就让人拿来竹梯子,把那些老丝瓜一条一条摘下来。奶奶不叫它们老丝瓜,而叫它们丝瓜筋。风干的老丝瓜外皮变脆,奶奶轻轻一碰,老丝瓜的外皮掉了一地,这时一条微黄的丝瓜筋就呈现在眼前。用刀一切,丝瓜筋的中间露出五六个洞,奶奶拿来一根筷子,挨个儿顺着洞一捅,就会掉下来许多黑色的丝瓜子来。奶奶会把这些黑色的丝瓜子放进一个玻璃瓶里,这是明年丝瓜的种子。

那些长长的丝瓜筋,被奶奶剪成一截截的。夏天,奶奶用丝瓜筋给我和弟弟妹妹们洗澡。一年四季,奶奶用这一截截的丝瓜筋洗碗洗锅。有一回,我和表妹跟着邻居家的孩子后面疯跑,回来后咳嗽不止,奶奶拿出一截干净的丝瓜筋,剪成一小块一小块,加上清水,放进锅里煮,半锅水倒进去,加了一块老冰糖,最后熬成小半碗,奶奶让我喝下去。连喝了好几天,我的咳嗽居然好了。

当积攒了一年的丝瓜筋快要用完时,秋天到了,新一年的丝瓜筋又被奶奶收好放进小笆斗里了。

闼子门也是奶奶的好帮手。夏天,奶奶把两扇闼子门往大凳上一搁,买上两竹篮黄瓜,对半一剖,去掉瓜籽,一片片洗干净,放到闼子门上,一个大太阳晒下来,黄瓜的水分全沥干了,奶奶就在每一片黄瓜上抹上盐,放到一个大木桶里腌制。两天过后,奶奶就把这些腌过的黄瓜再放到闼子门上晒,几个太阳一晒,原先青翠的黄瓜就会变成白色,体积小了很多,我们叫它瓜子。奶奶把瓜子切得碎碎的,配上新鲜的毛豆,我们的饭桌上就会多出一盆极好的下饭菜:毛豆炒瓜子。

等萝卜上市了,奶奶就开始腌萝卜干了。闼子门又承担了晒萝卜干的功能,那萝卜条就在闼子门上一天天变成了萝卜干。这时节没毛豆了,奶奶把生姜、葱切末,萝卜干切丁,一炒,晚上的粥多喝一碗。

冬天到了,你以为闼子门会歇歇了?不会。奶奶用闼子门糊糨子。这糨子是啥?奶奶用糨子做鞋子。奶奶巧手,把大人不穿的衣服改成孩子穿的,孩子穿不下的衣服呢?就用来糊糨子。衣服边边角角拆下,变成大大小小的布块。物尽其用,没有丝毫浪费。奶奶一面粉打成浆糊,闼子门上糊一层浆糊,糊一层旧布,再糊一层浆糊,糊一层旧布,不一会儿,你看不到闼子门了,只有糊好的布片,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了就叫糨子,有点像硬纸板。奶奶从针线匾里找出鞋样,鞋样印在糨子上,奶奶仔细剪下来,再在上面加上一层鞋面布,用布条一滚,鞋面就做成了。鞋底呢,得订。一针一线地订,鞋底订好后,上面还要缝一层鞋樘底,然后,把鞋底和做好的鞋面,缝合在一起,这叫上鞋子。奶奶把做好的鞋子一双双放在闼子门上,这就是过年的新鞋了。

穿上新鞋的我们,行走在奶奶的慢时光里,稳稳的,暖暖的。

奶奶为我的人生,打下了温暖的底色。

奶奶的天井里有一口大缸,这是用来等天水的。

天水就是雨水,入口比河水、比井水都来得甘甜。每当下雨天,奶奶就会把厨房里的脸盆、水桶拿到天井里。雨刚下的头一个小时,奶奶是不会把这些盆呀、桶呀拿出去的,奶奶说,屋上地上的灰尘不少,先让雨水把这些灰尘冲刷冲刷,冲干净了之后,等的天水才干净。接下来的每一桶水、每一盆水倒在水缸里,盖上一个芦苇编的盖子。这些天水,奶奶平时是舍不得舀出来吃的。等到过年,奶奶就会把这些天水舀出来,烧成开水。杯子里放上茶叶,亲戚和邻居过来走动拜年时,奶奶就会奉上一杯珠兰花茶,或者泡一碗炒米果子茶,客人会说:四奶奶,你的茶怎么这么好吃?奶奶笑笑,如果客人再说一遍,奶奶就会轻轻地说,这是天水。正月一过,天水待客的职责履行完毕,奶奶也会用这天水煮饭煮粥、烧菜烧汤。等到天水用完了,奶奶就会把缸脚子彻底清洗干净,里里外外收拾干净,这天水缸又开始履行新一年的使命了。

奶奶的厨房里有一个小笆斗,比脸盆的口要小一些,柳条编织的。每年过年,奶奶会预订花卷、馒头和米团。腊月二十四之后,奶奶就拿着笆斗,带着我,去店家取花卷和馒头。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热气腾腾,刚刚出笼的菜油小葱花卷,倒在大大的竹匾里,非常诱人,等花卷不再烫手,店里的师傅把花卷一个个拾到奶奶的小笆斗里,奶奶捧着笆斗,带着我往回走。一到家,奶奶照例先拿一个花卷给我,我一边吃着花卷,一边看着奶奶把笆斗里的花卷馒头放到家里的竹匾里。第二天,奶奶再用这个小笆斗去米团店取回米团,这一回,不是把米团放在竹匾上,而是放在一个陶盆里,用水养着。

馒头是不能在竹匾里长时间放的,奶奶会把馒头切成薄片,放在竹匾里晒,于是当正月半之后,餐桌上还有一道吃食:炒馒头片,临起锅奶奶再烹点糖水,黄爽爽的,甜津津的,吃不够。

奶奶还有个针线匾,也是柳条编的,从年轻到白头,奶奶一直都用的这个针线匾。针线匾里啥都有,针箍子,线板子,各种碎布,还有从旧衣服上拆下的黑的、白的纽扣。还有一本旧书,里面夹着大大小小各式鞋样子,家务事做完,奶奶就会端出针线匾,订个纽扣,补个袜子,时光慢悠悠地穿过奶奶戴着的老花镜,穿过奶奶手中长长的线,穿过红纽扣,穿过旧袜子,一直站在我记忆的尽头,从没远离,永不忘记。

那个时候,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修,不是扔,不是换新的。这些一用再用,一修再修的老物件,每一次看到它们,那个天水缸,那个小笆斗,那个针线匾,看到它们分外亲,仿佛是一方安稳温暖的巢,可以抚平任何一个焦躁的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