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孙子兵法》的哲学核心(三)
本文是对孙子兵法的第三部分战时机变的整体解读,包括其中的三篇文章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第三部分 战时机变
占时机便,顾名思义,就是作战状态下的,形势判断和随之而作出的战术变化。
孙子在这里,用了一种形象思维——“风林火山阴雷”,一条核心思维主线——“军争法则”,以及多达55种战事变化细节判断和应变方式,详细阐述了“军争”的复杂与变化多端。
纵观孙子兵法全篇,孙子在细节上所下的笔墨,绝不逊于他在战略层面上的思考,可以说,从这一部分开始,孙子兵法所描述的战争,真正进入到了气势磅礴而又变化诡谲的战争艺术进程当中了。
“风林火山”,一种形象思维方式
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仿佛只有风林火山四个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武田信玄的对其的发扬,但在孙子兵法当中,全称应该是“风林火山阴雷”。
这是一种对军队形式上的比喻,用这种方式便于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孙子在战争思考层面,对胜利之师的准确定义。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疾如风,指的是部队的行军,进军与撤退要像风一样行动迅捷,达到兵贵神速的地步。
徐如林,指的是部队的行军、编制与纪律要像林木一样,序列齐整、井井有条。
侵略如火,指的是部队进攻的时候,要像烈火燎原一般,气势凶猛,斗志昂扬。
不动如山,指的是部队备战时,要像大山一样,让阵地和营盘编制严明、威势凛凛。
难知如阴,指的是部队在隐蔽时上要像阴霾一样,让敌人难以琢磨你的所在。
动如雷震,指的是部队要在时机出现时,要以雷霆之势迅速而果断的给予对手毁灭性的打击。
风林火山阴雷,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形象思维,它既方便人们记忆,又方便人们运用,更方便人们思考。它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形象化代表,人们大多可以简便的运用这种形象化的方式来对组织进行规范化的调整,以达到制胜的目的。
“军争法则”,一条核心主线
这是战略指挥者,必备的一条核心主线。
1.外在“争利”
2.内在“争力”
3.采用“利害两顾”的思维方式
4.使用“悬权而动”的行为方式
1.外在“争利”
大军出发,首要目标就在于一点,争夺“有利条件”。孙子在这里并没有给出有利条件到底值得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继而分析一下,所谓值得争夺的有利条件无非是 1战略资源 2战略要地 3达成战略目标 4有效打击并削弱敌方的有生力量
但是,孙子在这里也提醒着我们盲目争利的危害。“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五十里而争利则撅上将军……”
所以最好的办法的是“迂其途而诱之以利“,我们才能达到”后人发先人至”的目的。
2.内在“争力”
内在争力,主要在于四点。
部队的士气、军心、体力与阵形。(精气神.阵)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3.采用“利害两顾”的思维方式
4.使用“悬权而动”的行为方式
什么叫做利害两顾的思维方式?
孙子在这里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伸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意思是智者的思维方式必然是在利与弊当中相互权衡的,在不利当中思考有利的方面,方可使事情得到应有的进展,在有利当中思考不利的方面,方可使祸患危害化解在无形当中。
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己方趋利避害,思考出能够达到相应战略目的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又是“悬权而动”的行为方式呢?
权,即利弊、形势。
意思是说,应该依据战略形势上的利弊变化来权衡己方的行为,最后做到待机而动的战场应变。
孙子在整个第三部分当中,用55种战术变化和应变方式,作为对以上“军争”艺术的具体的案例分析。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详细的应变之道,读者可以在孙子兵法原文当中进行了解…
待续:解构《孙子兵法》的哲学核心(四)
注1:援引请注明出处,出自简书“真相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