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爱的艺术》(三)
弗洛姆强调,对于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那就是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爱弗洛姆说,第一步就是要明确爱是一门艺术,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展开学习,这个学习过程要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既然爱是一门艺术,那要精通这门艺术的理论;第二,要熟悉这门艺术的实践,只是脑子里想嘴上说是不行的,一定要行动;第三,要把这门艺术看得高于一切,没有什么事情比它更重要。因为只有你真正地重视它,你才能够知行合一,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说:“我为什么总是遇见渣男?我总是踏入同一条河流。”那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尝试学习爱的艺术。尽管大家都明显地知道失败有多么的难受,有多么的不舒服,尽管那么多人对爱如饥似渴。
一般我们会认为有很多事比爱重要,比如说成就,比如说江山、名望、金钱、权力等等,把这些东西跟爱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就开始犹豫了,就开始选择了,最后把爱放下、抛弃,最后还一声叹息,说:“我不得不这样。”
不得不难道就不是我们选择的吗?人们往往认为,能够帮我们赢得金钱、赢得名誉、赢得地位的那些东西,都是值得学习的,都在拼命地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
究竟“值不值得”?很少有人想过,很少有人会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在“学习爱”上。
弗洛姆认为,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爱情就是一种无利可图的,只对精神有益的东西。所以对于讲实用、讲功利的人来讲,真是不应该花费很多的精力来学习这样的奢侈品。
不管大家的选择是什么样的,那我们还是要来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步骤能够抵达到爱的艺术的核心?也许会对那些持不一样看法的人有所帮助呢。
弗洛姆首先提醒读者:你要重视爱。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性的回答,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这样大家才会觉得他真的对我有价值,真的有用和有帮助。
尽管我们在动物中也发现了爱,但动物的爱主要是本能的禀赋,被刻进基因里面的,不需要通过思考来决定。人和动物不同,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实,正是因为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发展出了文明,超越出了自然。他不再依靠本能来生活,他具有一些天赋的理性。
一个人需要了解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了解自己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趋向。
弗洛姆说:“这种对他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于不由他的意愿而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的这个事实的认识,对于他将在他热爱的那些人之前或之后死去的认识,对他的寂寞和孤独的认识,对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
所有这些都会让一个人感到孤独和隔绝的生存状态,都会让一个人觉得不堪忍受,好像是在监狱之中。那如果一个人不能从这个监狱中解放自己,以某种形式和别人、和外部世界进行沟通,那他是不是就会变成一个疯子。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把一个人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当我们意识到除了死亡,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孤独感就会由此而生。
弗洛姆在书里也给出了答案,他说,我们摆脱孤独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进入各种迷狂状态,比如说借助酒精、药物和性爱等等,在一段时间内就可以短暂地打破孤独感,以此来填满内心的空虚。
也可以借助一些宗教仪式或者是原始的公共仪式,那由于这些仪式被很多人共同实践着,好像是我们一个群体,那你融入群体的体验就增加了。而这种迷狂经历一旦过去,会怎么样呢?人们会感到更加孤独,所以就恶性循环,会更加频繁地和强烈地求助于这种迷狂的体验。
平日见到的赌博、吸毒或者极度网瘾,都很难戒掉,容易反复,它给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就是由于这种迷狂体验。
说到迷狂体验,迷狂体验有什么特点呢?第一,非常强烈;第二,不惜使用暴力;第三,它们是暂时的和周期性的。所以一定要警惕。
第二种摆脱孤独的方法,叫作雷同一致性结合。这种方式是古往今来常常被人们所选择的形式。大多数状况下,我们怎么来实现它呢?就是通过建立跟群体的连接、跟某一种风俗的连接、跟某一种习惯和信念保持一致性来确定我们是谁。
比如说,我们都去上学,那就意味着我们是同样的受教育的经历;我们都去游泳,意味着我们有同样的生活习惯;我们在某一个时刻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好像就融入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讨厌那些嫌贫爱富的人,都反对重男轻女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安全的,我们就有了归属感,那就得救了,从可怕的孤独感里面解脱出来了。
这种状态难道不好吗?它有它的弊端,因为大多数人在寻求认同的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们的需要和别人真的是一致的吗?比如说大家都穿西装,可是你穿了汉服,那就意味你特立独行,你是不是真的要穿西装呢?
寻求一致性往往会带来一种幻觉,就是大家以为都是遵从个人的意志和爱好生活的,是有自己个性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主要的观点跟别人相同,纯属巧合。而这种共同一致就变成了印证,你看我是正确的,我跟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意味着我们三观一致。
往往我们会忽略对某种个性的需要。比如说,现在杂志上,包括电视上、流行文化中,都会告诉你说,女孩子只有瘦了才好看,很多女孩子就会拼命地去克制、减肥,然后弄得骨瘦如柴。
可是时尚杂志依然告诉你,你应该穿那个加小号的衣服,那难道这就一定是对的吗?
允许个性的存在,允许有个性的需求,我们认为的那种好,它其实是被商业、被消费主义包装出来的结果。
这就会导致一个现象,有一些人非常有个性,或者说有一些人喜欢那种很差异化的东西,体现在哪里呢?就是很细微的差别,比如说,你的某一个运动衫上是有一个签名的,你的某一个手提包它是限量版的,你的那个名片设计跟别人不太一样,它是香的,好像意味着你是特立独行的。
实际上,当我们了解了大众传播的本质,我们会发现这种对不同的可怜的需求,在本质上依然没什么差别。
商业文化的趋势是什么?不就是日益明显的消除差别的趋向。这是和平等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