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

武汉疫情爆发后明白:你讨厌上班,但上班是多数人的诗和远方

2020-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谢小迪

01.你想要上班,是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饭碗

疫情爆发后,很多企业选择在家办公,朋友圈还有微博上都在刷屏:开工了开工了,终于上班了,业务全面开启……

image

休息很多天,从刚开始放假的跃跃欲试,到现在躺在家里度过春节,呆在家里什么都干不了,整天都刷微博,看剧,要么就跟父母永无休止地吵架,再到睡醒一觉后发现假期又延迟的焦虑。

image

这个春节,很多人不讨厌上班,而是想上班想疯了,每天都在焦虑:到底什么时候上班?这假放到什么时候?我不想要这么颓废下去了!

这次疫情,让无数的上班族明白一件事情:上班才是多数人的诗和远方。

曾经微博上有个话题叫:“我不想上班”。参与讨论超过8万,浏览量8000多万。

image

大家都在吐槽上班的辛苦和自己的委屈,羡慕做自由职业者,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呆在家里或者咖啡馆,喝着一杯咖啡,开启工作,太惬意了。

现在发现,自己压根就没有做自由职业者的命,别说自律了,连业务都没有。

不上班,没钱;上班,哪怕混日子,好歹有业务,有事情可以干,有工资可以发。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吐槽,因为疫情的关系,单位决定这个月工资只发一半,而网友要还房贷,家里还有孩子,再加上生活费,这些重担都压在一个家庭上。

image.gif

如同《小欢喜》里的黄磊饰演的企业中层,人到中年被裁员了,工作压力和业绩全部都消失,可以遛遛花草市场,可他却哭了。

妻子降职、两个高三孩子、学区房的开销,这些都需要钱。

离开企业,你就没有钱,而生活的压力不会消失。

上班,是多数人的饭碗。

即便你做得不开心,但为了生活,必须忍受。

不是企业需要你,而是你需要上班。

02.上班和工作从来都不一样

有人说:“当有一天,上班成为一件让你每天早上醒来就感到无比痛苦的事情,你就该考虑换份工作了。”

在父母年代,上班是件让人羡慕的事情,到了80年代后,“上班”成了一个很丧的词语。

别看现在上班族都嚷着要上班,疫情结束,一切都恢复常态之后,不想上班的心再一次骚动起来,又陷入到不想上班的情绪当中。

根据国内招聘网站发布的《2019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观察报告》,多数年轻人选择“慢就业”和“不就业”;在《2019离职与调薪报告》显示,2018年员工整体离职率为20.9%,比前几年低,而原因不是大家想工作,而是受到中美贸易的影响,行情不景气罢了。

image

也就是说,如果有机会可以不上班,年轻人就会选择不上班。

你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对于上班,无所事事的时候想着它;有事的时候想要放弃它。

在《圆桌派》里就给出答案。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

image.gif

“上班”带着一种勉强的、被动的、不情愿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

对于上班族来讲,上班就是个人和企业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买你的劳动力,你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做规定的事情就支付你工资。

“工作”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结合自己能力、想要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

简单来讲就是:上班是帮别人做事,工作是为自己做事。

我们嚷着不想上班或者想要上班,并不是我们有多喜欢工作,而是别无选择。而对于工作有驱动力的人来讲,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完全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

只上班,不工作,是为了生存;

只工作,不上班,是为了热爱;

不工作,不上班,是为了有人养。

03.工作,是为了找到更好自己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但真正的工作应该是带来幸福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在《只工作,不上班》这本书里,作者采访了20名不上班青年人,其中有一个佟海宝,他原来是新精英的市场总监,后来成为独立手机摄影师,开设手机摄影培训课,现在他就是一个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

这条道路,他走得并不顺利。

2009年,佟海宝大学毕业后,有一份重点高中体育老师的工作摆在他面前,却拒绝了,他虽然学师范,但不想当老师,因为一眼就能看到20年后的自己。

毕业那年,他选择“北漂”,住在西北五环外的出租房,10平方米空间内住着三个人,没窗户,没厕所,一个月房租200块,领着1300元的月薪,吃着5块钱一餐的路边摊,但他并不觉得苦,后来他进入一家刚刚起步的公司从事市场营销的工作。

工作很忙,每天两点一线,但他的思想没有困在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开始学摄影,当时的薪水不高,但他还是办了一张信用卡,分期买了一台3200元的单反,每个周末都带着相机去不同地方拍照,从此爱上摄影,到现在为止已经拍了10万张照片,电脑里的照片几乎有150G。

有一次,单位组织去尼泊尔徒步,他花了一年的工资,背着30多斤的包爬了7天,第一次登上海拔4000米的高峰,拍了几千张照片。回国后,花了1个多月时间,整理照片并写了游记,发到旅游平台马蜂窝,阅读量上了50万,拿到3000元的稿费。

佟海宝很少刷剧、打游戏,把下班后的时间全部都献给了兴趣,最终将兴趣变成了工作,为之奋斗。

很多人问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只有把工作当成公司的事,才需要平衡,如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并且做的就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完全不需要平衡的。

就像佟海宝一样,他享受摄影旅游的快乐,所以他发自内心地做每一件事情。

当我们羡慕自由职业或者斜杠青年的时候,我们不仅仅羡慕他们能赚钱,还羡慕他们有一个热爱自由的灵魂。

而你没有。

04.这是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有心,个体可以崛起

如今,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你有没有想过,疫情结束后,假如单位要裁员,你是其中一个,你除了现在手头上的活,还能干什么?

如果你没有,那就要当心了,因为你被替代的风险很大。

现在是一个个性化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好人。

在组织里有你没你都可以;而你离开组织,完全没办法生存,这就麻烦了。

所以,与其依赖企业,与企业共存亡,还不如让个体发光,这样你会被更多人看见。

怎么做呢?两点建议。

首先,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打造成一个手艺人

大家都知道“工匠精神”,这个词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工匠上面,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日本,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有一个专有的荣誉,叫做“人间国宝”,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富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日本文部省拥有认定以及接触认定“人间国宝”的权限和程序,而且每年会给予200万日元的经济支出给被认定人。

虽然在国内,工匠人这个角色还停留在表面,但未来这个词会越来越重视。因为人工智能越来越机械化,人们会更加追求个性化,这就是手艺人的舞台了。

找到一门你独特的手艺,可以是香水调配师,可以是写作,甚至是服装搭配。时尚公众号深夜发媸徐老师曾经采访Fil小白,她是国内知名的造型师和时尚博主。

image

徐老师问她:“现在是不是很多明星找你逛街买衣服?”她说:“是的,你们逛街是乐趣,而我逛街是工作,在有限时间内给明星提供专业的建议,选择适合她们的衣服。”。

打造手艺人,是提高你身价的方法。

其次,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职业,只有适合的职业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到极致就会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但过于抽象,可以采用“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问自己是否适合当下的工作。

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成功度,还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还是不想干?

第二个问题: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 ——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则在“个人需求”和“职业需求”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没有,因为大部分时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

image

这个职业模型虽然简单,但背后透露出职业的底层逻辑:等价交换。如果当下的公司能提供你想要的能力或者需求,那就不要抱怨;如果不能,要么跟领导提出你的要求,要么跳槽,找到符合你需求,对方也看重你能力的企业,这样相互交换匹配不断循环,最终实现共赢。

这次疫情,不仅仅是武汉人,无数的行业还有上班族都遭受了重伤,但不必过分抱怨。

一个人对外部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你无法改变环境,也无法预知环境的变化,你能做的就是跟你的环境互相匹配,不断成长,让个体变得更有价值。

愿你找到一条“适合且热爱的路,一直坚持走下去。

也希望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人抱怨工作,这应该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