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讲听课笔记
141. 王羲之养鹅居然与宗教信仰有关?
2023.1.2
上两讲我们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向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提到了两位关键人物佛图澄和鸠摩罗什。那么这一讲,介绍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也是道教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趁着讲道教的机会,把视线拉回到东晋末年的政治。之前对于五胡十六国以及东晋的政治做了一个交代以后,就回溯了这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发展,从玄学到佛学到今天的道教。道教从产生以来,其实一直跟政治之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这是咱们回到政治史主线的一个很好的话题。
我们在讲到东汉末年历史的时候,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当时的黄巾大起义就是跟民间的一些道教信仰是有关系的。
在东汉末年还有一个道教派别,我们在史书上经常会看到称之为叫五斗米道。它的创始人叫张道陵,最初的创始地点应该是在四川这一带,后来这支宗教势力,成为东汉末年的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占据着汉中地区,在关中平原以南也是当年刘邦最早起家的地方。
五斗米道咱们先来看它的名称,因为每一个入教的人都要缴纳五斗米。整体上来讲,这个教派应该是比较注重贫富均衡,你有五斗米交了,然后入了教了,那么以后你碰到困难,能够得到教友的救济,能够得到组织的救济。五斗米它是用来教友之间做公益的。
后来张道陵的后人中有一个叫张鲁的,我刚才讲在东汉末年占据着汉中地区,是被曹操给攻下被曹操拿下的。那么五斗米道在道教史上影响非常大,其中咱们今天这一讲里面要介绍的,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精英信仰非常重要一部分的天师道,就是跟五斗米道之间是有渊源继承关系的,还有一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国道教界非常活跃的正一教,它也跟五斗米道有关系。
那么还有道教当中地位非常崇高的龙虎宗,就是在江西龙虎山道教的可以说是祖庭所在的地方,龙虎山天师府是道教史上影响非常大的,那么它也应该是跟五斗米道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
大家如果看金庸武侠小说,可能是对王重阳的全真教、全真七子比较了解,那么全真教稍微晚一些,到唐宋以后,在金元时期也有很重要的发展,总而言之它是稍微靠后一点的。 五斗米道和天师道是比较早的。
陈寅恪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首先是向我们揭示了这个天师道作为一个道教非常重要的分支,他和当时的精英士大夫以及一些民众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一个关系。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羲之他们家特别有意思,王羲之有好几个儿子,最有名的是跟他一样,也是以书法著称的叫王献之,大王小王史称二王是吧?他还有一个儿子叫王徽之,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乘兴而来,乘兴而返这个典故的主人公。
还有一个儿子叫王凝之,王凝之我们待会是要讲的。因为按照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就是父亲爷爷,甚至就是说曾祖父他名字里面有这个字,那么儿子孙子他名字里面就应该避免这个字,避讳是咱们中国人的一个文化习惯,但是他们父子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之字,而且你去看这段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个案,很多家族都有这个现象。所以这一个命名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信仰的方向。王羲之他们家就是信奉天师道的,所以如果我们去按照这个规律去探寻的话,在那个时期名字最后有一个之字的,很有可能是他跟道教有关系,跟天师道有关系。
陈寅恪先生在那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王羲之喜欢鹅,在好多地方都留有王羲之所写的一笔,他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的,比如你去天台山国清寺,以前我讲佛教的时候提到过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的祖庭,那么在这里面就有一块碑,上面就有王羲之的一笔鹅,你去兰亭什么地方,或许也能够看到王羲之的一笔鹅。
王羲之关于他喜欢鹅有好多故事,比如说有个道士就知道他喜欢鹅,然后就让他抄个黄庭经,把鹅都送给他等等。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有几种说法,比如说王羲之喜欢鹅的洁白,说明他品德高尚,鹅毛是洁白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王羲之爱鹅跟他的书法艺术给联系在一起。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特别介绍王羲之书法的节目,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里面有好多“之”字,好像是有26个吧,每一个之字写的都是不一样的,那么那个节目里面就把之字做成动画,幻化成之字,你看它的变化形态像鹅的脖子和头,扭向是不是特别像?
你看鹅头就好比是之字的上面这一横,那么鹅的脖子比较长,就像这个笔连下来,就是一撇连下来,鹅的身体就像最后的捺,然后鹅一舞动起来,它脖子前仰后合,非常生动。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么多之字,它可能都是某一种鹅在舞动自己脖子时候的一种形象。这个节目太深入人心,我当时看完到现在有几十年了,头脑里面还非常清晰的一个形象。
要说历史学家有时候就是倒人胃口,扫兴,为什么这么说?他往往会把人一种美好的想象无情的给你击碎是吧?王羲之爱鹅,你无论是认为他是爱其洁白还是从中领悟书法道理,都挺美好的。让人充满着一种遐想,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是吧?
陈寅恪说其实不是的,王羲之为什么爱鹅,为什么养鹅?他就是杀来吃的,这个答案一出来你就多倒胃口,这么美好的故事被历史学家讲的这么庸俗,他养鹅就是杀来吃的,陈寅恪是有道理的,为什么?
王羲之因为他是信奉天师道的,道教行土,他是服用道教修炼的某一种丹药。那么这个丹药我们看后来在道教史上经常有,在唐代好多皇帝还是吃道士给他炼的丹给吃死的,那么这个丹药里面很多的成分其实是阳性的,咱们古人喜欢把东西分成阴和阳,会发出来的,比如说里面有硫磺,有这个朱砂,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水银。
所以唐代皇帝吃丹药的有很多,他都是浑身溃烂发疮,就是因为这种阳性的东西催发出来的,王羲之可能也是吃这样的一种丹药,寒食散之类的,在魏晋风度里面其实也有。咱们以前讲魏晋风度的时候,因为讲的篇幅够多了,我把给舍过去了。其实应该当时魏晋士大夫里面有不少他是吃这个东西的,希望长生,后来外丹对人体伤害太大,所以转成练内丹,这是后话,咱们现在不讲。
那么这样的话,你身体其实它是需要一种平衡,什么平衡呢?你吃阳性的东西容易让你体气催发,导致你浑身发热发烫,那么你看我们之前讲刘伶他为什么在家里不穿衣服,他喝酒对吧?浑身发烫他就不穿衣服。很多男性听众可能也有这样的一种体验,但是当然女性朋友你喜欢喝酒的也会有体验,酒喝下去以后人就啊很躁动,就是浑身发烫,你躲在房间里面最好是没有人,你就不想多穿衣服,是不是?当时道教这个丹其实它也是类似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到。
那么这样的话让你体内这个元素要达到一种气息,要达到一种平衡的话,你就要用阴性的食物平衡它。
而这个鹅大家去查一查,我们中国古代的医书药方,比如说你去查本草纲目之类的药方,它都会告诉你鹅它是属于阴性食品,所以王羲之为什么要养这么多鹅?因为他服用丹药,重阳性,需要用阴性的食物来平衡,每天都要吃鹅,所以它养鹅就是为了杀了吃的,没有那么多奇妙的故事。当然也有可能趁这个鹅活着的时候,我就观察他一下,看看对我的书法有没有帮助,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是吧?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
总而言之,陈寅恪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新奇的思路,这个道理它是有的,比如说你现在咱们家里有冰箱了,西瓜、绿豆汤你都喜欢放在冰箱里面冰一冰拿出来吃,我告诉你西瓜最好不要冰,为什么?因为西瓜为什么解暑?它是阴性食品,本身就是阴寒,你再放到冰箱里面,它就变成大寒,对你的身体就是有伤害的。
包括到夏天了,我们风俗是喝点绿豆汤,绿豆汤之所以能够结束,也是因为它是阴性食品,你要再放冰箱里面,它就是大寒,反过来对身体是有伤害的,这是咱们中国古代老祖宗他的一个智慧。
所以咱们称讲道教,就把这个知识点给大家展示一下。
那么王羲之他所信奉的天师道可以说是属于当时精英的这么一种信仰,他的儿子,我们刚才提到有一个叫王凝之,王凝之他也是跟他爹一样,也是信奉天师道的,这个是家庭的这么一个传承。但是王凝之作为一个精英,他信奉了天师道,在东晋后期跟民间信仰当中的道教另外一个支脉,发生碰撞了,而且这次碰撞引起了重大的政治冲突,那么甚至他改变了东晋王朝的历史命运。关于这一个故事,咱们留到下一讲再来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49902/f8575e4e331dd2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