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生

与书为伴,方能厮守终身。

2016-06-17  本文已影响366人  汉芙

因为电影《不二情书》,开始对海莲·汉芙和她的《查令十字街84号》感兴趣,上网查阅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当当订购、下单,用四个小时的时间读完它两遍。

人与一本书的缘份有时神奇如爱情。冥冥中自有什么机缘牵引你遇到它,读懂它,然后爱上它。就像这世间有那么多的书店,远在美国纽约的老姑娘海莲就能跨越大洋遇见英国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这家老书店一样,像海莲与弗兰克的交集一样,都是命中注定的事。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的作品,收录了她与伦敦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及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来往书信58封,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其间,他们因书结缘,始终未曾谋面,却演绎了一段美丽的书缘和情缘。

这本书如今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每年都有许多读者从世界各地来到伦敦曾经的书店旧址门口,凭吊这段绵延二十年、横跨大西洋的动人情谊。

1949年10月,33岁的女作家海莲在她居住的白蚁从生、摇摇欲坠、连白天都不供应暖气的纽约公寓里开始给伦敦的科恩书店写信。她嗜读好书,酷爱阅读原版英国文学,却又无力支付昂贵的书资。从报纸上看到科恩书店刊登的广告后,罗列了一份书单投递到大西洋彼岸,并由此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温暖的情谊。

马克思与科恩书店,一家坐落于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84,Charling

Cross Road)剑桥广场的旧书店。当时位于查令十字街的书店是英国专营二手书和珍罕古籍的最集中的地方。海莲终其一生没有去过那里,但是她的朋友玛克辛替她去拜访过。“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己褪色仍径放光芒。”书店以专营古旧书籍为主,特别是对狄更斯相关图书收罗之丰沛,当时无其他书店能及。

在后来的二十年里,这家书店共为海莲搜集寻找到了近五十余本原版书,都是她心心念想要读到的好书。一边是穷困潦倒的现实人生,一边是终其一生痴迷并热爱的文学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相隔万里的科恩书店更像是海莲的精神家园,远离生活却无限接近梦想。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摘自《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是标准的爱书人。在她那破旧的老公寓里,终日沉迷于阅读、做读书注记、写剧本。她爱书,并且爱得十分有格调,对于书的封面、纸质、印刷都有挑剔的要求。尽管生活清贫,却从不吝于花钱购置书本,细细珍藏。每次收到科恩书店寄来的原版书,她的回信中总是充满了“迫不急待”的字眼,那种对所钟爱的书本的期待和欢喜,总是跃然纸上无可掩饰。因为爱书,她无法忍受好书无人赏识,痛恨所有劣质的版本与译作、更受不了无书可读的痛苦。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海莲的阅读范围极其广泛却富有深度,哲学、传记、诗歌 、散文、史学等各类图书均信手拈来,并且十分注重对作品过往历史的考究。也正因为爱书,造就了她丰富自得的精神世界。她的信件读来总是让人倍感风趣、率直却富有见解,使人总是深受感染又忍俊不禁,而这一切皆源自于才情,源自于学识所赋予一个女人的自信和自尊。

海莲一生与书为伴,没有婚嫁,大概是己将书本视为最好的精神伴侣了。恋人易逝,韶光易老,而书本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和财富,却能与人厮守终身而始终为你独有。在给科恩书店的回信中,她这样写道:“你们送我的礼物(指书),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这样爱书至此,也算是痴人了。

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摘自《查令十字街54号·序》

除却书的魅力,关于海莲与书商弗兰克之间素未平生却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情缘,我想应该是《查字令十字街84号》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的主要原因。

弗兰克是科恩书店的负责人,性格谦逊温和,饱富学识、珍爱书籍。信中他对海莲的称呼,从开始生疏的“小姐”到后来称之为“亲爱的海莲”,这个严谨的英国绅士一点一点打开心扉,并最终将其视之为生命中的知己。他懂得她对书的喜好 ,懂她对文学的狂热和需求,懂她所说的每一句话。二十年的岁月里,弗兰克努力为海莲搜集她喜欢的每一本好书,认真回复她的每一封信件和每一个请求。

她们终身未能相见,直至弗兰克去世。

很难说得清楚他们之于彼此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弗兰克性格严谨却温柔,与海莲性格率真风趣正好形成了互补,两个爱书人因书结缘,相互懂得、惺惺相惜。他们在信中谈论文字和书籍,偶尔也聊及生活近况,并期待会面。没有刻意的等待和纠缠的情感,有的只是温暖的问候和挂念,是漫长岁月里对彼此无言的耐心守候。有人说这是爱情,我却宁愿相信,这世间有一种情感就是可以超越一切界限的,它因为不落于尘埃却反而可以不被瓦解,永不消失。

在今天这个一切讲究高效交流的年代,这种不为任何实质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却保持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听起来简直就有些夷非所思。但不得不承认,在内心深处,我们始终在渴望着这样一份纯粹的情感。用心写一封信、装帧、投递、然后是耐心的等待。其间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一个月、二个月,也有可能是一年半载,你可以暗自欢喜欢暗自等待,可是似乎也不用太着急,因为你就是能够那么确切的百分百的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某个时候,有个人正提笔为你。

陈建铭在译文中写序言:“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曾经,在未被消除的时间、空间的距离里,相信我们都这样等候过,并且心甘如饴。可以被确定的等待自有其深层次的内心体验,非任何简单的电子通讯设备可以替代。只是在旷日持久、高效运转的年代里,实在己再难寻这样的心境与人事。

1969年4月。弗兰克过世。海莲蹲在弗兰克曾寄给她的书堆中,给她去英国游玩的好友凯瑟琳写信:“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太多……)。这一年,她53岁,没有完成她的英国之行,依然孤身一人。

为纪念与科恩书店及弗兰克之间的这段深厚情谊,海莲在获得弗兰克女儿诺拉的同意之后,收集到双方二十年来的全部往来信件集结成册,成为现在的这本在全世界畅销的《查令十字街84号》。

《查字十字街84号》教会我的是,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场缘分。因为茫茫人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以什么形式遇见,它又会以怎样的形式留在你的生命里。而一切,本来就己是最好的安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