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日更达人联盟心理

员工:我的老板有拖延症—老板:还不是为你好

2019-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职心眼儿

文 / 董小琳 

看到题目,你大概会想:这是一篇吐槽老板的文章。

真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因为这个老板,就是我——

“好,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了,我们马上就着手安排!”

“别着急,等下午再说吧……”

什么?

看到这,你大概又想了:别人家的老板就怕员工拖着不干活,你这倒好,不催还拦着。想什么呐?

好吧,我想说:我既不是拿着公司的钱不办事;也不是要大包大揽地都自己来。

之所以要他们“等等”,是因为要做成一件事,除了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外,还需要在一个“完美时机点”行动起来。这样才会让效率最大化,也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时间管理or时机管理

2017年,有一部纪录片叫《成为沃伦·巴菲特》。里面巴菲特说过一句话:

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飞来。很多人从开始就会喊快打呀,别理他们,只需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

的确,如果最佳区域里没有球,即使你不停地挥球棒击打,也拿不了冠军。

道理讲出来,大家都懂,但真到做的时候,往往就想不起来了。

比如说,有的人每天都是从“待办”里随便挑一件事开始做,结果一天都在被事情赶着走,弄得自己身心疲惫,还没什么成果。

再或者就因为一句话,和老板一言不合辞了职,回家就后悔了,怪自己当时太冲动,还没做好裸辞的准备。

之所以有这些问题,都因为我们在“什么时候做”这件事上,太随意,毫无规划性。

那不这样,还能怎么办?你不会又要讲什么“时间管理”吧?

别误会,我今天不说那些清单啊、青蛙啊、番茄钟……什么的。

反而个人感觉,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你已经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早上精打细算地规划好时间,严格遵守着各种“操作守则”,结果将本来就不富裕的自制力,全都用在了各种工具的约束上。

这还不算有“突发事件”,一锤子就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时间表”打得粉碎。于是,一切再从头开始……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所谓的时间管理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

因此在《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一书中,作者丹尼尔‧平克说:

时间不是用来规划的,而是用来选择的。

这里的“时机”,就是选择时间的科学。

只有将战术性的时间管理,升维到战略高度的时机管理,你才能够真正掌握适合自己的时间解决方案,找到属于你的时机。

具体该怎么做呢?

02 不是每个人都要看到凌晨四点的城市

与时间管理不同,时机管理关注的不是“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是“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更科学”。

前者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时间;而后者,则考虑到了作为执行主体的我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节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体节律遵循着“高峰-低谷-反弹”的模式。

1、高峰

我们在一天中,情绪和脑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物钟的节律,起伏波动的。

比如说,早上的时段,是大多数人们情绪的高峰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和情绪,能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因此,你可以做一些需要动脑子的工作,像一些数据分析,做重大决策,学几节烧脑的课程等等。

2、低谷

到了下午,就进入了情绪和脑力的低谷期了。

你可以先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整。然后再做一些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怎么说?

比如,一个总也没能解决的难题,没准在这时思考,你就有了新思路。总之,不要强迫自己在下午做理性分析,而是要放飞思维,任由直觉的引领行事。

书中,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悖论:

当我们的脑力不在线时,创新、创造力反而是最旺盛的。至少在昼夜节律方面,已经被证实是这样的。

3、反弹

在傍晚后到入睡前的这段时间,我们的状态又开始反弹,大部分人都能恢复到早上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能在睡前写文章、搞副业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说到的第一个时机——身体节律。只要按照这个模式安排任务,你做事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等等!为什么我不是这样?总是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偶尔早起一次,脑袋晕晕沉沉的,什么都做不了,哪里来的好状态?!

别急,刚才说的这些,是以大部分人为例讲的。

除了这“大部分人”,还有一波人被平克称为“猫头鹰”。

他们喜欢昼伏夜出,每天的好状态从中午左右开始,然后再以“高峰-低谷-反弹”的模式,以此类推。

下面这张表格,能帮助你算出自己属于哪一种人:

比如说,你一般在晚上10点钟睡觉,在早晨6点钟醒来,那么,你的睡眠中间点就是凌晨2点。

如果你的中间点在凌晨0点到3点之间,那就属于云雀;

在3点半到5点半之间,是第三种鸟(这个翻译……比较梗);

如果睡眠中间点落在上午6点以后,则无疑就是猫头鹰了。

到这里,你知道了自己的身体节律,就能更有效、明智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了。

比如书中讲到的,有研究证明,上午召开股东大会,比在下午召开能更明显地正向影响股价。因为人们在下午更容易消极、易怒。

可是,问题又来了:

我发现自己是个猫头鹰。可总不能跟领导请示说:我的身体节律不适合上午上班,能不能把打卡时间调到下午?

即使直属领导答应了,一般公司也不会同意搞乱考勤的。

那该怎么办?

03 两个技巧,拯救猫头鹰们的节律

密歇根州的手术麻醉师特兰伯,每年要为9万人实施麻醉。

如此高密度的工作,不可能都出现在他“状态好”的时间段。可万一麻醉剂量出错,就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怎么办?特兰伯教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份“麻醉师操作清单”。在给病人实施麻醉时,只要按照清单一步步执行,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现意外。

而且,特兰伯还把这份清单共享给了全院的同事,帮助了近300位医生、医师,大大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直接降低了18%的手术死亡率。

这就是我给猫头鹰们提供的一个技巧:警觉性休息。

也就是说,当你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谷期,还不得不做很重要的、风险很高的重要事件时,千万不要死磕、硬抗。而是先暂停一下,按照以往经验给自己制定一份操作清单。然后逐步检查、执行必要步骤,让任务在清单的指导下,自动完成。

下面我们接着来说第二个技巧:恢复性休息。

说白了,恢复性休息就是大多数人都做过的——午休。

有的人午休起来,精神矍铄,带着满格血再次投入工作。

而有的人睡一觉起来,反而更迷糊,头重脚轻地没有状态。

所谓恢复性休息,重点在于“恢复”二字。你需要从休息中,恢复出更好的脑力和体力状态。

因此,具体该“怎么睡”,同样是有诀窍的。于是作者平克,为我们介绍了“完美午睡”的5个步骤——

1、确定低谷时间。

云雀和第三类鸟,低谷大概会出现在午后的2-3点。而猫头鹰们则要往后推半天左右。

或者,更精确点,你可以先记录自己一周的状态。从而发现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点,做什么都不顺,效率超低,那这就是你需要恢复性休息的时间了。

2、创造环境。

把手机调静音,戴上眼罩、耳塞等辅助休息的工具(有床就更好啦)。

3、喝一杯咖啡。

什么?睡前喝提神的咖啡?你没写错吧?

据科学研究显示,咖啡因在摄取后的25分钟内,并没有效果。而是从大概25分钟后,才逐渐产生兴奋的作用。

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段“咖啡因的平静时间”,进行短暂而有效的恢复性休息。

4、定25分钟闹钟。

等咖啡因起效了,再同步加上闹钟,你就能从沉睡中恢复体力,满血复活啦!

可25分钟,够用吗?

我们不妨来算一算:

一般来说,从清醒到入睡,需要大概7分钟左右,然后在10-20分钟里,我们的大脑刚好可以得到充分休息,而不会出现因睡太长醒不了的情况。

5、保持重复,形成习惯。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以上4步,很可能会出现睡不着、醒不来的各种状况。

没关系,谁的身体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适应这种节律,从而帮助自己通过小憩顺利渡过低谷期。你甚至可以不用眼罩,咖啡这些辅助手段,自然而然地跟随节律,达到高效了。

总之,这本《时机管理》,彻底颠覆了我对工作安排的认识,让我能从节律的角度出发,带着大家实现最舒服,也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

比如开场时说的情况:上午开会讨论完,安排的是创意类工作,就不急着上午行动啦。等下午灵感爆棚的时候再着手,肯定会更省力,效果也更好。

真有这么神奇吗?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不亲身实践下,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不妨就从现实开始,记录自己的睡眠中间点,以及每天的状态起伏,找到自己的身体节律,从而让工作变得更轻松!

世上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也没有人可以替你定义出标准的时间表。

你的精彩,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来吧,一起来“见机行事”吧!

用心理学解析职场,世界500强主管,年阅读300+的职场达人,带你一起「长心眼儿」

喜欢的话,不妨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您的朋友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