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每个人都走在世界的边缘

2020-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之之
局外人

文 | 木子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局外人》始于一段惊世骇俗的开头,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接受审判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在经历的种种荒诞体验中,他对一切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不知道”、“毫无意义”是他的口头禅,“都可以”、“无所谓”是他面对世界的态度,而他在行刑前也终于认清了世界荒谬的本质,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至死选择做一个世界的“局外人”。

默尔索是自由的,他用疏离隔绝外界的一切声音,也不曾寄希望于飘渺的信仰,他对世界的反抗强硬而坚决,虽然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但却违背了世俗既定的认知,因此成了芸芸众生眼中恶贯满盈的罪人,尽管他平时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他无疑只能走向被审判的道路。

法庭所审判的,并不是默尔索的杀人罪,而是他的行为方式对这个社会现存秩序的威胁,他在审判过程中不断被异化,甚至以“罪不可恕”的名义被判处了死刑,而这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默尔索一种象征,他代表了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类人,他们孤独、痛苦,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如此凌迫,于是以冷漠来反抗生活,成为世界的局外人。

荒谬的世界是强大的,在追求自然、本真的个体生命面前,它似乎无往而不胜,即便如此,作者加缪仍然借默尔索之口传递他的观点:“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01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成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十分讽刺,但也十分现实。

世界的荒谬大多源于此。

社会用愈加严苛的方式规定着大部分人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应该沿着约定俗成的人生轨迹去过一生,读书上学毕业结婚生子,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一切都是被定义好的。

世俗观念成为一种判断标准,好还是不好,我们无法给出绝对的论断,但推崇它的必然结果,则是让我们探索世界的路越来越窄,最终在面对人生的试题时,或许只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任何试图打破这种观念的人,仿佛都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上,殊不知,我们本该有无数条道路可以选择,无论是康庄大道,还是荆棘小径。

人之所以为人,本就该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的选择权,我们尊崇循规蹈矩,也不抗拒特立独行,这才是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所幸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多元的思想和行为也逐渐被世界所接纳,即便仍有“局外人”的出现,异样的眼光也开始日渐减少。

02

“给我这个世界上最诚实的人写的六行字,我一定能从中找到足够的理由来绞死他。”

默尔索的审判过程,完美契合了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观点,这项关于人性、道德、精神的审判,也绝非只发生在默尔索一人身上。

如何判定一个人有罪?

在法律层面上来说,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经过法院判决,才能给一个人打上“有罪”的标签,并且还要坚守疑罪从无的原则,但凡证据不充分,都要审慎地定下结论。

而在网络上,事实真相如何并不重要,审判一个人,他说的每一句话,他做的每一件事,他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甚至他对待一只小猫小狗的态度,都会成为证据。每一次声讨背后,有多少真的是就事论事,还是简单粗暴地站在自以为正确的立场去攻击他人?

许多人摒弃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味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用一个个捕风捉影的“证据”让他人哑口无言。

我们常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这当然是讨论的基本前提,但除此之外,公正客观地看待、多维角度的思考与讨论,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准则。

让事实决定对错,而不是立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