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悟心灵地图诗词古韵

对话“理解”

2021-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卫英

云卷云舒:“文章能让每个人都能理解才是高明,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修行的,还是不修行的人,都一看就明白。”

周卫英:“这个观点我不能赞同。即使我们写得很浅显易懂,也会有读不懂的人。这种情况我遇到很多,我基本都不解释,因为再解释也没有用。

有时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阅历不够,或者对某一领域涉猎比较浅或者根本没有研究。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写什么内容自己都能懂,而应该要求自己知识面更宽广一些。有时候不懂,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读者的境界不够。

任何人都不能做到让所有人都理解自己,佛也做不到。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写得尽量通俗易懂。

肯定有许多人根本不愿意读我们的文章,更有很多人不懂或者反对,这些都很正常。

我们为理解自己的人写作,至于不理解我们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接纳这种状况。”

叶子:“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就像细化分的文字和影视作品都有自己所针对的市场和人群一样,比如喜欢看仙剑奇侠的不一定喜欢读《道德经》,所以我们的文字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接受和理解。这是基于自己对文字的掌控和现实得出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可以精益求精让更多人喜欢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但在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的今天,是很难做的。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安心码字,做我们能做的事。一点浅见,与友友探讨。”

理解分几种。用头脑去解释,叫“解悟”。用身心灵去体验,叫“证悟”。

通过读书学习领会一些道理,只是头脑的解悟。用实践去落实这些道理,是真正的“理解”。

我们经常说“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人生”,这里的“懂得”只是“解悟”。真正过好人生,靠的是“证”,而不仅仅是“解释”;靠落实,而不是空谈。

年轻人无法理解许多事情,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这些事情。

不修行的人无法理解修行者的语言或者境界,是因为他没有探索过身心灵的领域。

一个不修行的人,对许多事情都无法理解或者解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