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今日看点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红杉资本 · 郑庆生:用力去了解世界的真实运作,主动剔除生造的概

2017-01-03  本文已影响2169人  链捕手

分享趣味的思维启迪,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题图: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郑庆生先生

一旁的同事,在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我的时候,特意说了一句:“这是自己今年看到的最好的文章之一,希望能将这篇好文分享给更多读者。”我追问为什么?她接着回答:“首先郑庆生先生在文中提供了一种含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方式,或许能帮助不少读者深化自己对即将过去的2016年的总结;其次郑庆生先生在文中还提了不少直戳事物本质的问题,顺着这些问题兴许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制定新一年的计划。”

的确,过去一年中我们主动发明并接受了很多很时髦的概念,我们变得浮躁,开始追求这些可能早已远离事物本质的概念之中。而如今有一个人能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商业社会的变迁,试图找到事物表面运动背后的不变所在,显得尤为可贵。郑庆生先生这篇充满哲思的分享,值得你花时间读一读。


素材来源:创业邦杂志、36kr

投资人说编辑作品

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违者必究!


1、主动剔除很多理论

在创投界,有很多像「冬天十字路口」、「下半场」这种人类定义的概念,但是实际上整个自然界或者整个历史并没有出现什么飞跃,阳光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包括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寒冬」的感觉,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太慢,而是因为我们在整个过去的十年、二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这种迅速之中,往往恰当的思维方式才能使你看清问题的本质。看待历史要「当局者迷,看待当下要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说,在看待其他商业案例成败的时候,你不要站在历史或者时间后面,那样是很容易点评它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没有还原当时的场景,就很难把握好其中的精髓。就像我们很多商业报道,就是总结。

我从2005年开始做投资,这十多年间我接触到了很多的成功企业,但投资人永远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通过模拟案例中当事人的心态。

「旁观者清」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创新已经把人类包围的太紧了,你翻朋友圈的时候,会发现各种各样创新的名词。实际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名词全部都抹去,站到远一点的角度,重新回归到人类发展的共同点上,你会发现这100年值得我们借鉴的事情还有很多。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经常会思考过去这些年的创新,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在创新模式里面,什么是我们的基本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我给自己一个可能性的答案:那就是我们都不太喜欢随即碰撞式的创新。

我们都想把思维模式从针对某一点的碰撞上升到概率式的思考。实际上,如果整体思维能力比较弱的话,你最后思考的结果很可能会得到一些非常空的理论。很多年前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如果不是特别有必要,你就不应该增加额外的实质。

在今天这样一个创业热潮澎湃的时代,我发现很多关于创业的文章里面,有大量不需要的理论,当这些理论变成无限制解释性的时候,就在误导我们远离创业真正的本质

比如,所有成功的条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充分的条件,一类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就是说,你做了某事情一定会导致另外一件事情。必要条件是说,如果我知道你做了这件事情,你一定在之前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今天你会发现在创业当中,我们去追寻的这些理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必要条件,换句话说都是事后解释性的理论,理论的坚实性就不足够。比如说什么是一个好的团队,我可以有一个四海皆有效的必要性的条件:这个团队一定要喝水。这实际上毫无用处,不构成任何充分条件,所以这种理论一定要坚决剔除掉。

2、从历史中寻找规律

一切认知都要和当下的环境结合起来,今天整个互联网的创业环境,跟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社会科学实验,其中有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我们原来不能想象的全局性的数据都被统计到行为化数据上来了,这点非常了不起。

但在这种令人震惊的发展的同时,在其他场合我也听到很多投资人,包括大佬们也在提,我们会不会面临历史的终绝?现在的寡头垄断已经越来越多了,下一个崭新蓝海是不是还会出现?这个应该在哪里?无论是创业者或者是投资人都会有这样的焦虑和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到更长的空间里去看,放到人类最近100年的进步中去。你会发现,虽然我们刚才在强调有很多差异点,但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点也同样大。

我们认为1950—2000年是创新蓬勃发展的时候,但回过头去看,上上个世纪的最后50年同样是蓬勃发展的时候。

在1850—1900年有哪些东西被发明出来?电报、电车、轮船、橡胶、水泥、炸药、电灯、无线电、飞机,你想这是多么惊人的历史,我们看这段商业史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启发。这些东西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的商业传播途径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被大家广泛使用的,包括电力,它的争斗是怎么样的?这些集团是如何发展的?你会得到全新的视野。

比如,你看美国铁路、运河、电力、固定电话这四个发展的历史,实际上跟今天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接近的,也是经过大量的风险投资,然后才变成公共事业的。

你会发现大量的创新都是在垂直领域里,以先锋产业的面貌出现,紧接着变成一个兴盛产业,然后变成一个实业,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所以,我们今天很多发展非常快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但是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来看,是不是成立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我们再把视野放远一点,从纸张的革命开始,你会发现人类每一次显示技术的革命,都伴随着一次空前的内容渠道的革命,包括后来的电视、手机屏。

美国刚开始有电视的时候,肯尼迪是用了这种新媒体的方式战胜了对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奥巴马也是同样利用新媒体。当你用宏观的角度去看人类历史的时候,一切经验都可以拉近,最终都可以被我们借鉴。

我今天与你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我们把很多的语境打破,把很多的问题到拉回到了根本问题,把人类理性的东西放大了。

3、两类创业

那么在当下,哪些是该真正思考的?我想这个问题大概分两类,因为到今天为止,中国互联网也是沿着这两类领域开展的。

一类领域,我把它叫做人类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大量的社交应用,都属于这类。这类应用的艺术性是非常强的,完全不可预测,要求直指人心,能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你要预测到未来主流人群的行为模式,即便这一概率非常低。你是什么样的人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你原来有什么样的经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另外一个领域也是现在正在风行的,我把它归纳为信息透明化以及信息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创业。这一类创业实际上是跟整个中国目前渠道效率提升相关,包括所有的互联网电商,O2O等。在这类创业里面,你拥有原来这个行业的经验就十分重要了,尤其在传统行业的经验

从这两类领域延伸下去,你就可以推测未来的发展路径,甚至两者的交汇点在哪里。比如,中国整个渠道效率相比十年之前已经有一个长足的进度,当渠道效应发展到相对极限状况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品牌、产品、服务、内容的天堂。

你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验算这一推论。现在,我们目前消费的大部分的品牌,尤其是比较顶尖的品牌几乎都是西方的,中国自己的品牌实际上还没有大氛围的崛起。在一个国家逐步迈向发达经济体的过程当中,这一点是非常反常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整个内容、品牌产业会有一个完全爆发的时代,这其中的创业机会我认为会超过20年甚至30年

在这两个领域里,你在权衡选择自己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明确的分类。

4、保持乐观

掌握了这些,让我对投资变得更乐观了,原来的BAT实际上是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下一个阶段垂直的领域还有内容的领域会慢慢起来,创业的生态变丰富之后,投资人的业态也会变丰富

而且,整个中国经济还是非常乐观的,我补充几点思考,一方面90后的现象,我们国家的年轻人第一次跟全球发达国家年轻人是接轨的

我们看到另外一点有意思的情况,中国即将出现跟全球接轨的中老年,整个中国有消费力的70后,60后,慢慢进入中老年,他们的消费模式和现在中国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会使得整个国内消费的盘子至少会有一倍的涨幅

还有非常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一点:互联网思维是和中国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的互联网是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带来的不仅仅是互联,而且是真正提升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比如,中国的消费市场实际上和阿里等电商企业是相伴成长起来的。

这也就让我们有着对互联网思维最深刻的理解。互联网思维,就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平等,新加入创业者和老的经营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情况让更多企业进入竞争的状态,这个时候互联网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便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