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眼里的中国(一)

2023-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彩蝶入梦

基辛格,国际问题专家,许多棘手的国际问题在他的运作下得以解决,除了智慧更多的是勤奋。他引经据典分析中国,绝对是下了一番大功夫。

基辛格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今天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我们中国人,发现许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却很不平常的思维方式。有许多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以下内容摘于基辛格著《世界秩序》。

第一,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基辛格认为前221年到20世纪初,“中国居于世界秩序中心的理念对于精英思想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黄帝统治世间万物。中国是天下文明昌盛的中心,是启发教化其他地方人民的中央王国。别国的君主不是和中国皇帝一样的君主,而是认真向中国皇帝学习治国方略、倾心向化的小学生。

书中还例举了在古中国,今天所谓的“外交政策”属于决定属国关系的礼部和负责管理与游牧部落关系的理藩院职责范围。所谓的外交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而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仪式。

直到19世纪,因为要与入侵者打交道,才被迫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官员们仍然认为他们的任务是管理蛮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外交。

第二,朝贡制度——中国人的自尊心。

朝贡制度的目的是培育他国对中国的恭敬,而不是获取经济利益或以武力统治他国。属国使节向中国献上贡品,而皇帝赐给他的回礼经常在价值上超过收到的贡品。

18世纪末英国第一位特使乔治.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带来了工业革命初期的一些产品和乔治三世国王的戏,信中建议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在北京和伦敦互设大使馆。马嘎尔尼从广州到北京乘坐的轮船打出的旗号是“英吉利贡使”。中国让马嘎尔尼给英国国王带回信说:“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儿国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难行。”

至于贸易,皇帝认为更没有必要,因为英国就没有中国想要的东西。对于这次带来的贡品,看你们路远心诚就收下来。

基辛格认为,万里长城是中国军事胜利的辉煌标志,但也表明了中国人固有的弱点。在应敌时,与以武力迫使其就范相比,更多的采用欺骗诱惑的手段。他以汉朝为例,汉朝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匈奴,仍然以和亲和诱惑的手段对付匈奴。

历史上中国靠自己的成就和行为使外国心悦诚服,偶尔也采取军事行动,教训泯顽不化的蛮夷使其收敛。这种战略和手法在中印和中越战争中还有迹可循。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