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行散记系列(日本制造的他山之石)
看过一点关于现代管理学发展的书籍,饶有兴趣地将美国和日本对于管理学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比较。个人观点,美国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营销、战略、投资、组织结构及组织行为研究、决策理论等方面建树颇丰,体现了该国创新、开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特色和大国气度。而日本,对于管理和经济学的贡献则主要专注于生产作业领域,尤其体现在制造领域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规模等方面。一些著名的管理思想,如作业现场“5S”定置管理、全面质量控制(TQC)、零库存管理及准时生产制(Just-In-Time)以及严格按照使用寿命进行系统设计以降低成本、甚至在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有差别的质量控制等,日本人都相当有建树,而这些方面都是与生产作业管理、与成本与质量控制息息相关的。
日本,弹丸之地,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恶劣的资源状况造就了他们节俭到骨子里的个性。我们熟知的便条纸来回使用、直至写满了每一个缝隙(或许有点夸张吧?)的习惯;以及那些车身很轻、耗油很低的汽车等,无一不体现了他们节俭的天性。当然,节约的副作用不小,比如,车身轻,操控性能及安全性就会降低;又比如,越到使用寿命后期,日本设备的使用价值、设备残值就明显不如欧美的东西。
对于日本货,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性价比差别不是太显著,能不用日本货,就坚决不用。前年主持一个近千万美元的电厂设备招标时,基本不把日本供货商纳入考核范围,只要在其它国家或国内能找到性价比差别不很大的同类厂家。尽管我知道,日本的东西是值得信赖的。
但对于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准和管理能力,我从来深怀敬意。相比我国大多数企业大手大脚、粗放经营、奢侈浪费的作风,他们的危机意识无疑强得多,目光也长远得多,对子孙后代无疑也要负责任得多。
有时,我担心,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将要面对着什么。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我希望我只是杞人忧天。
以前知道,日本制造的效率和能力是世界领先的。但到了巴基斯坦才知道,这种领先是巨大的。在卡拉齐,熙熙攘攘的车流中,大约90%以上是日本的;大型运输及施工设备,除看到少量美国卡特彼勒产品和韩国产品,几乎清一色是日本设备;电器产品,虽然也有少量韩国货、中国货,但主要的还是日本的。有一位巴基斯坦朋友为了向我们证明日本产品确实好用,试着要我操作一下一台小型挖掘机。操控装置非常灵活、小巧、易于操作。我不是专业操作人员,但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感受。询问过几位巴基斯坦朋友,了解日本产品与中国产品的价格差别,结果很沮丧。日本产品,基本比中国产品贵30-40 %以上,即使是摩托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我们认为质量已经大大改进的产品。根据渔夫的观察,在卡拉奇市场的中国产品不乏质量精良、性价比高的产品,但也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比如我们曾戏称为“星期鞋”(穿一星期就坏了)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价廉物不美,使用性能极差,并没有性价比的优势。正是这些伪劣产品,不但败坏了“中国制造”的声誉,导致中国产品的整体美誉度不高。相反,就渔夫的了解,在这里的日本产品也有价格低廉的,比如批发市场以“KG”作为来计价的电子表等,但很少发生使用质量极差或根本无法使用的情况。中国制造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但由于出口市场鱼龙混杂,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要获得世界级声誉,还要走很长的路。
一个偶然事件,中国产品在现场出了极大的洋相。一位不负责任的采购人员从河南购买了两台制砖机,在调试阶段就故障不断。制造工艺粗糙、材质低劣、设备精度低,几乎没有投入正常使用就宣告报废。中间也要求几位巴方修理人员进行调试和维修,但他们进行了很短的尝试就放弃了。 我们的一位巴方高级顾问也参观了调试和试生产过程。
“Chinese products……”, 他没有说下去了。
但我显然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了嘲讽和不信任。
当时,我和几位主要管理人员很是愤然。有人甚至建议建一个陈列馆,把这两台破制砖机放在里面示众,以示耻辱。
幸好,这只是偶然事件,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现场。东风自卸车、厦工装载车、高低压配电设备……
无论是外表还是使用性能,这些产品都与那两台破制砖机差若云泥。
终于,我看到了我们的巴方人员,包括那位高级顾问,竖起了他们的拇指。
这是一个开始。
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