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悟语读书今日看点

《资治通鉴》17|人生总会遇到两难选择

2017-02-24  本文已影响216人  彼岸悟语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目录

关键词:资治通鉴 晋国

晋国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周国。

公室的地盘越来越小,国君的权力被卿大夫架空,沦为一个吉祥物

世卿把国君当作卫生纸,需要的时候就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扔到一边。

网络图片

世卿之间,关系更是复杂。对上,攻守同盟,架空国君;相互之间,各怀心思,勾心斗角;对外,能够暂时放下分歧,联手对敌。


虽然中行寅和范吉射到了朝歌,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结,还需要继续讨伐二人,需要消灭中行氏、范氏的残余势力。要出兵讨伐叛逆,必须要保证后方的安稳,确保国内稳定团结

当务之急是要确定两名上卿的人选。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当了上卿,就相当于一步登天。

在解救赵氏之前,智跞、韩不信、魏侈、范皋夷、梁婴父这五个人曾经密谋,打败中行氏和范氏之后,准备用梁婴父代替中行寅,用范皋夷代替范吉射。也就是保持六卿制度不变,继续实行六个家族轮流分治。

赵鞅

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儿,让赵鞅给搅黄了。

在赵鞅看来,正是由于世卿内部争斗,消耗了太多的力量,才使得曾经的霸主日渐衰落。继续实行六卿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赵鞅首先说服了赵氏的世交韩氏,又和韩氏一起,做通了魏氏的工作。

梁婴父是智氏的盟友,成为上卿之后,智氏的势力必然一家独大。范氏在士鞅当正卿时,就出名的贪婪霸道,士皋夷从侧室扶正,必须会紧抱智氏的大腿。如此一来,不仅对赵氏不利,对韩氏、魏氏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韩不信、魏侈听了赵鞅的分析,确实有道理,反正有赵鞅当出头鸟,自己不需要和智氏正面对抗,也就顺水推舟,支持赵鞅的主张,改口反对恢复六卿。四位上卿,有三人反对,智砾也只好作罢。就这样,晋国六卿变成了晋国四卿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两位当事人梁婴父、士皋夷对上卿之位望眼欲穿,等来等去,等到这样一个结果,简直是晴天霹雳。

断人前途,如杀人父母。梁婴父因此对赵鞅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要报复赵鞅,要给赵鞅上点眼药。梁婴父把矛头对准了赵鞅的心腹家臣——董安于

说起董安于,还真个人才,他是赵鞅最重要的心腹家臣,对赵氏忠心耿耿,具备超群的战略眼光。在中行氏、范氏反动叛乱之前,董安于就曾提醒赵简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董安于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家,是晋阳城的主要设计者。在智砾的前任——士鞅执政时期,力量弱小的赵氏需要建立一座具有强大防御力的城池,以防不测。根据董安于的建议,赵鞅把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的汾河西畔筑建了晋阳城,并由董安于全程督造。城中的建筑,以铜柱取代木柱,城墙由板夹夯土而成,墙骨选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干,泥土中掺和鸡蛋、食盐,尽可能增加城池的防御强度。事实证明,晋阳城的防御力相当强悍,令来犯的范氏、中行氏束手无策。

如果能搞掉董安于,相当于断掉了赵鞅的左膀右肩,也能稍解心头之恨。于是,梁婴父就对智砾说:“赵氏能够越来越强大,董安于功不可没。如果不杀死董安于,让他始终为赵氏出谋划策,那么最终赵氏一定能得到晋国。现在中行氏、范氏已经定罪,引发这次祸乱的赵氏却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为什么不借这次机会问责赵氏呢?”

梁婴父的话说到了荀跞的心坎里,外敌并不可怕其他世家才是最危险的敌人。于是,荀跞派人告诉赵鞅:“士吉射、荀寅发动叛乱,已经定罪。可是,归根到底,这次叛乱是由董安于引起的。晋国的法律说得清清楚楚:先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现在范氏、中行氏都已经服罪,至于始作俑者怎么处理,请您看着办吧!”

怎么办?杀?还是不杀?赵鞅陷入了两难

发动祸乱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迟早要面对这个局面。如果不杀董安于,必然会被智氏咬住不放;如果让董安于顶罪,赵鞅于心不忍。如果不让智氏满意,将来赵氏在外作战,背后的智氏稍做手脚,赵氏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董安于得到消息后,主动开导赵鞅:“如果我死了,晋国能够安宁,赵氏能够安宁,那么,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能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了!”

说完之后,转身离开,赵鞅心里很清楚后果,可是,现在必须要有人来抗下这个罪名。

赵鞅眼睁睁看着董安于离开,然后等来了董安于自尽的消息。

一不做,二不休,赵鞅忍痛把董安于暴尸市上,并且派人告诉智砾:“您命令杀掉罪人董安于,现在,他已经伏罪了。谨此奉告。”

智砾达到了自己目的,就和赵鞅达成了和解,赵氏得以安定。

董安于的灵位被放入赵氏的宗庙里陪祀。

赵鞅解决了国内的遗留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下一步就是专心讨伐叛逆。

各路人马必然会粉墨登场,借机兴风作浪。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