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儒道两家的相通处

2018-05-28  本文已影响26人  如一书
两棵树

面对周文疲敝的现实,儒道两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一般认为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儒家是积极而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所为而为;一个就是无为。认为两家南辕北辙几乎是定论。

实际上呢?实际上没这么绝对,彼此间走着走着就成同路人了,简直是殊途同归。何出此言呢?视角一,看看道家思想中是否有儒家的主张;视角二,看看儒家思想中是否跟道家思想相契合。为了集中阐述问题,先从后者说起。

从哪里获得儒家思想呢?最根本的就是四书,这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本部分从《孟子》开始,从中找寻与道家思想相协和的内容。

说道家不作为、消极遁世的证据一般从《道德经》直接获得,那就是第八十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简要归纳其思想如下:小国寡民(不求统一天下);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不吃好的不用好的)以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状态过小日子;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互不侵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安居乐业有何不好?

好是好,怎么过上这样的日子呢?那就看看孟子拿出了什么策略。

停停停,你这哪跟哪儿啊?儒道是两家好不好?你这不是胡说吗?

哦,这个我知道,先假装这么说,你先别急。孟子说:

1.3(《孟子》章节号,下同)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在批评王之好战,以至于百姓不能按照季节播种,过分的役使百姓,以至于不能正常的繁衍生息。养生丧死有憾,就不会成王道。

按照这个思路,孟子接着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不就是安居乐业?这不就是道家所言的生活?这不就是儒家的王天下?

这不是“王天下”,这只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思想,这只是得过且过的夜郎自大!

好家伙,仁兄你真是豪言壮语。咱俩别吵,还是看老孟咋说。

1.5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这是在说如何王天下?按照这样的治国策略。简单说是先发展好自己,先让自己的百姓过上小康生活,而且有文化不粗俗。百姓文化修养够了,做士兵,那是有思想有力气的兵,这个时候,再征伐那些让百姓受苦的国家,无往而不胜。胜利的根本是什么?之所以能胜,是我国兴仁义之师拯万民于水火,如武王伐纣,岂能不胜?仁者无敌!

虽然孟子说可以征伐那些对人民不仁的国家,但绝不是想靠武力统一天下:

3.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这哪里是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哪里追求成大国而一霸天下?这是真正的以德服人,但这个服是不服之服,即不是降服,而是心服,心向往之。心向往之不是求被统治,而是向往那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是仁政下的社会生活。所谓王天下,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自己的思想成为天下共同追求目标,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是以思想王天下,是不王之王。

3.5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进一步的解说,百姓求富求安,你若能率民做到,天下归心,如果籍此而“征伐天下”,则如天吏,天吏无敌。这是从力量上说的,其内涵则是仁者无敌,但仁者不敌,即仁者不会以兴兵为上。仁者更强调做出榜样,然后天下效仿之,绝不是攻伐得天下,而是天下百姓皆要秉承仁道而世界大同。 

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者,士人也,以安邦定国为己任。其乐者不含王天下,何哉?虽然儒家谈王天下之王道,反对征伐之霸道,但这只是对比着说,在内涵上王道之道不靠战争,而是思想之涵养。虽然也说伐无道,其实更像无道者自戕,而仁道流行。儒家绝不会把伐天下为一统而汲汲用力。

大一统是中国的政治思想,属于文明范畴,但不是中国的文化本身。儒道两家思想才是文化本身,它们生发于中国大地,都未强调大一统思想;后来的佛家落地生根,空化一切求解脱,自然不会求大一统。如是,大一统乃至专制都不是儒道等思想的错。

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这一则就是对上文赤裸裸的同意。君子所希望的是仁道下的万民安乐,但不是政治的统一。“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这些是君子所欲所乐,但不以其道为之,不处也。这不是君子的本性,即“所性不存焉”,君子只求传播仁义,只求百姓受惠,自然不必如当时流行的观念而“霸天下”。

14.1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一以贯之,国家之为国家,就是要确保国泰民安,而不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国土。所以才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

以上寻章摘句,只为表达儒家之孟子思想,和道家的“小国寡民”之思想何其相似,可见政见统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