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小收集百科知識内衣,那一抹难掩的风情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那一抹欲遮难遮的风情

2016-11-07  本文已影响14296人  青曌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那一抹欲遮难遮的风情

青丘之上,有一女子,长发松挽,红袄小开,微露犹藏的点了葱绿的桃红色内衣丝边,犹如一抹笼住了山峰的轻云。初露的一痕雪脯,半张的欲望,那欲遮难遮的风情,在朦胧隐现间,透露出几许羞怯涩骨的春光,引得人无限遐思。

而笔者今日所要说的,正是衬得这女子粉光轻泄的内衣。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之精美,无论从题材到造型,还是从色彩到做工,都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仅覆胸乳”便可一笔带过的。如果细细研究便可发现,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演变过程,简直就是一部混着政治色彩的寄情文化史。在我们少见的有据可查的资料上,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为“轻簿、不庄重”之意,可见从前古人对内衣心态的隐晦回避,也暗示着当时的人们对于女子地位看低的普遍心态。

1. 题材

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离不开很早就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就像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一样,含蓄宽容,也注重留白。他们将目所能及的山水天地、花鸟虫鱼,以及各类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和生活事物等各类元素,通过自己独特灵巧的表现手法展示在小小的一块方寸之间,主张天、地、人三者同源同根、相谐相生的文化,让其在窈窕婀娜的躯体之上,辅之以生动传神的无遗展露,达道畅神地诉说着寄寓传情的浪漫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既注重对周围自然景物外在美的描摹刻画,又强调物象美好寓意寄托及无穷韵味的表述,而在这其中,多子多福、婚姻美满、松寿延年以及加官进爵和驱邪避害五大类是最屡见不鲜的题材,表达着人民自古就有的内心深处最朴实的愿望。

2. 造型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不似现代,会有钢圈和明显的凹凸,而是多为自然平滑的平面,简单的直线勾勒,既符合人体自由生长的属性,又与当时的习俗礼仪相对应。他们利用平面形态上的巧妙分割和布局来塑形修身,同时也并未抛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天圆地方观念,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地在舒适之上,对方和圆进行随意的转换和变形,或菱形,或扇形,或三角形,或如意形,灵活多变,以期达到能够在平中出奇、在平中出神、在平中生韵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主要分为“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用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它的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来看,均清楚地折射着当时社会的流行审美文化。它在款式的创作手法之中,既有长短宽窄的区别和丝线流金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一开始的仅为护胸保暖之用,已逐渐在这之上愈加强化了美观的功能。

3. 色彩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色彩大多以素来便为人所爱的喜庆红色为主,有大红、桃红、橘红、粉红等,间或以一点葱绿、浅紫等色调作辅,在颜色经营上尤其擅长浓烈煽情的反差巨大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颜色相近调和法,有时稍显粗野豪放,有时又觉素淡文雅。而这些颜色的选用,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等级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在明代,就有民间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的规定。

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言:“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形象地写出了色彩、衣裳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色彩在位置安排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营造了一种风格多变的装饰效果,偶尔明艳,偶尔素雅,都在传达着主人的不同性情。

4. 做工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之所以极富东方特有的韵味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细无双的做工,“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一针一线,一花一草,都在低诉着绣娘不言的心事和脉脉情谊。

古时候的女子需恪守三纲五常之道,大多活动范围有限,她们的德容和情感寄托,只能在从小就被教育着要心灵手巧的做工上来体现,也是因此,她们的技艺才会愈趋成熟精湛,留给后人许多惊叹的巧思。单装饰上来说,手法便有多种,分别是绣、镶、贴、补、嵌等,讲究“窄、瘦、长、奇”的审美,追求不皱、不松、不紧、不裂的高超技艺,和外观上整体的平顺、松软,偶尔再在内衣制作上加以鎏金银链、盘花案扣的修饰,强调局部缀饰的魅力,更是显得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充满文化寓意的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确实是有足够的实力在众多古典服饰中独树一帜的,可惜的是,它毕竟是古代女子闺房的私密悄悄话,遗失者众多,且因笔者所能找到的资料有限,有东拼西凑之嫌,终究是不能展其一半之魅力,只能暂时将其发展历史从百度上截选部分下来,以供大家了解了。

在各个朝代,因风俗习惯,地域等的不同,古代女子的内衣的名称也一直在变化,而不单单只是我们所熟知的抹胸和肚兜两个名词。

一 汉朝:抱腹、心衣

图片来自网络

“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

从上述可知,“抱腹”是一块布横在肚子上,将胸腹抱合围住,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的内衣。而“心衣”,则是在“抱腹”的基础之上,加以“钩肩”及“裆”而成。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遗。其质地多以平织绢为主,图案题材多半是描写和赞美爱情。

二 魏晋(十六国):两当

图片来自网络

“两当”最初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演变成内衣。“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是其最显着的特点,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

这里的“两当”与汉朝时期的“抱腹”、“心衣”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挡住了后面,既可当胸,又可当背,保暖加倍。其材质多以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为主,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经由人传入中原,属于慢慢被融合了的异族文化。

三 唐朝:诃子(读音hēzǐ)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朝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

在唐朝时,因为以丰腴健康为美的审美文化,当时的女子为了爱美,得到赏识,常常喜欢露出半胸,以展示自己的肥美,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系一阔带,使得上胸及后背得以袒露,在透明的罗纱之下若隐若现。而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十分地相似。只是,因为没有肩带来起到上提的作用,所以“诃子”常用的面料较为考究,须为略有弹性又厚实的“织成”,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保证胸的上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四 宋代:抹胸

图片来自网络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

宋朝时候的抹胸,与我们现在平常所说的并不一样,从正面看过去,就像今天街上随意可见的一件小背心。古时的平常人家一般没有这么好的面料,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而只有有钱的贵族人家才用得起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虫草用作修饰。

五 元朝:合欢襟

图片来自网络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饰上既承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间,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元朝内衣称“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

元朝时期的女子内衣,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从后面往前面系,这与现在的前扣式内衣极其相似,可以给双手伸到后面时没有那么灵巧的女性带来许多便利。

六 明朝:主腰

图片来自网络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明朝时期的主腰,从图上来看,我们很难分清左边是正面,右边才是背面的事实,乍一看,就跟现代女性穿的背带裤上半部分一样。关于这点,笔者并没有想象出来古代女子到底是怎么穿的,找了图片也是看不明白,你们可以自己去查查。

七 清代:肚兜

图片来自网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红缎地平针绣蝶恋花肚兜清代的服饰制度,其条文之庞杂、章规之繁缛大大超过了历朝历代,人们的穿着受到更为严格的规范。致使近300年间服装款式没有多大变化的清代,色彩和边饰成为了服装的重点。清代女子服饰华丽炫目、丰富繁缛的装饰为历代所不能及。就连一件小小的肚兜(清代女子内衣),其装饰之纷繁复杂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我能找到的清朝资料来看,那个朝代的女子所穿的肚兜是现如今流传最多的,款式多样,做工精细。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仍有人专门买了肚兜来给小娃子夏天的时候穿,既凉爽好洗,又好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