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研究生们,侃侃实验室生活美美度过研究生

同样的经历,凭什么他保研了而你没有?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18人  后保研HBY

保研的薄发,拼的是前三年的厚积

但小伙伴们应该常常会听学姐学长说

“保研时,心态非常重要!”

心态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它可能让两个经历相似的同学

一个走进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

一个却错失保研机会

而这两个人的差异

真的只能归结为“心态”吗?

后保君觉得不尽然

心态反映的根本就是

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

之于听者是故事

亲历者可是各有各的滋味

(涉及同学隐私,故隐去具体信息)

经历

G同学、C同学来自一所中等211院校

文科专业,学科评估C+

比较两人的学习经历,其他素质差别不大

G同学手握一个市级科研项目;

结项论文尚可,排名更靠前;

C同学雅思7.0,作品入围某电影节。

大三暑期申请夏令营

两人都没拿到心仪学校的优秀营员

周围的小伙伴陆陆续续地

收到了心仪大学的优秀营员通知

G同学和C同学都感到压力很大

学院内、外保的协议写明

若选择外保不成功

本校也不再接受该生

没有夏令营作为保底

就意味着九推会面临风险

害怕没有书读的G同学

选择了保研本校

也因此放弃了

去往自己向往的学校的可能

C同学亦然签了外保的协议

即使面临着没有书读的风险

也不想让自己的梦想

没有起飞的可能

Finally!

C同学收到了一流985的offer

G同学留在了一直想要跳出的本校

思维差异

G同学和C同学的差别

好像真的只是

“一个恐惧,一个敢尝试“

但为什么G同学在遇到问题时,

选择了保守的态度?

而C同学在面临困境时,

选择从失利中迅速走出

开始规划应该如何走好下一步!!

他们的每一步选择后

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01

“活下去”思维模式


毫无疑问,一流的985高校是所有保研同学的心头好。把目标定的远大很容易。但我们常常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的能力撑不起自己的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报名夏令营/预推免,肯定会被对手杀得无还手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冷静分析自己的需求和已有资源是否匹配,就能找到自己能够为之努力的方向。比如对即将保研的大三小伙伴们来说,当务之急是梳理自己的硬实力是否达标,包括专业成绩&排名、专业知识、科研竞赛&论文、英语水平等各个方面。科研经历不够就迅速联系老师,参与项目;英语水平不高,六级、雅思都可以开始准备了。不断突破自己的薄弱点,才能够防止自己在夏令营/预推免中产生短板。

C同学就是在夏令营失利、不想继续在本校就读的情况下,迅速联系后保研这样的专业保研团队,让团队帮助自己制定计划,每日按照流程突破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试经验、推免文书等方面的短板,最终收获了理想的offer。

02

“终身学习”思维模式

每次遇到新的领域、学科、知识,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和大海捞针,迅速进行认知框架扫盲,不管是请人帮助还是自己查阅框架。这两个小时建立起来的是基本框架,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在这个框架里填充内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寒假就需要开始准备的简历、个人陈述、成绩单、推荐信……入营/推免前需要进行的、大学三年以来的、第一次系统复习的专业知识……面临这些事儿,最关键的是摸透这个新东西,我要怎么做,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简历,哪些指标是导师注意的,哪些是废话?系统的学科复习,专业知识的框架是怎样的?是用5W1H(Who、What、Where、When、Why、How)的方式梳理学科史,还是用PEST、SWOT模型分析问题?

只有对一个新领域形成了系统的认知框架,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领域、运用这个领域的知识,并在这个领域进行创造性的输出。不管是写简历,还是大学几年首次进行的专业大整合~

03

“高价值关系”思维模式

选择与梦想一致的战友、成长速度一样的伙伴、支持你情感的朋友深交;持续感谢有实力、帮助过你的人,而且他们往往会倾向于继续帮你。

在不少小伙伴的报验经验帖中,我们都能看见两类人经常出现,一类是有成功报验经验的学姐学长;一类是他们的科研指导老师。学姐学长都是过来人,咨询他们能够获得更具有操作性的保研经验。比如各个高校夏令营某些模糊的信息,英语成绩优秀到底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笔试的难度到底有多大?是英语群面还是个面?在和老师做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对导师更倾向于要什么样的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他们都是小伙伴们保研途中的指路者,能帮助你更快地摸清目标院校的要求,也许还能和你成为终身受益匪浅的朋友~

面临这样的情况

你是想做G同学,还是C同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