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酥的杂货铺教育心理

孩子出国了,脸也丢到国外——温室中的金枝玉叶,如何经历风雨?

2017-11-03  本文已影响266人  空谷百合

不久前澳洲有一则这样的新闻:

一个住寄宿家庭的中国留学生遭到住在同一家庭,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殴打。警方到场时,两名打人的留学生供认不讳,问及打人的原因,竟然是:“看不惯此中国留学生的种种自私行为,想教训他一顿!”

这个中国留学生做错了什么呢?

两名打人者说:“他生活习惯糟糕,用完厨房卫生间从不收拾,不顾及他人,从不帮助家里做任何事,例如推垃圾桶出去,打扫卫生,且夜间打电话喧哗,以为出钱就是一切,令人感不适,屡劝不听,他还不以为然,只有打他一顿,教训教训。“

而被打的中国留学生完全懵了,他对警方说:“我在国内就这样啊,不知自己做错什么?”

很多中国家庭,抱着美好的愿望,将自己的孩子早早的送出国门,飘洋过海留学深造。于此同时,很多西方国家,看到教育市场巨大,亦打开国门,欢迎中国留学生。

可近几年来,无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很多寄宿家庭已经从初期对中国留学生的期待,热情转为理智。很多留学生令寄宿家庭感到非常崩溃,和寄宿家庭之间矛盾越来越明显,甚至激化。

不少老外感叹,中国留学生娇生惯养,这些“小皇帝”和“金枝玉叶们”实在让人不敢领教,有些寄宿家庭直言“这钱不赚也罢“。

甚至很多当地华人也觉得,中国留学生们生活习惯糟糕,尤其丢脸。

很多中国的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只需要读好书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一概不用操心,父母全包。

这种教育的恶果是:孩子们没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没有基本生活技能,不懂礼貌和必要的礼仪;不守规矩,不尊重人,缺乏教养。他们一但脱离了自己的小家,出了国,种种问题就凸现出来,以后进入社会,他们也将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身居澳洲多年,我身边有好些这样的例子:

1. 被寄宿家庭“退回”的中国孩子……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小明初中毕业到澳洲上高中,寄宿在戴维一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戴维夫妻发现小明有很多“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例如:吃饭时,小明显然不知道需要等大家就坐,主人动手之后才开始吃;吃完饭不知道说谢谢,即便是大家同桌吃饭,也常常一言不发,不会收拾自己的餐盘并将盘子放入洗碗机中,自己在厨房“煮东西不看火”、做饭之后不收拾,一片狼籍。放学回来和家里人“见面不打招呼”,“视而不见”就回房间等等。

一次,戴维家里请客,吃自助餐。开餐后,小明看到有自己喜欢的羊排,立刻上前拿了好几块放倒盘子中,接着,又把自己喜欢的菜品堆满了盘子。客人们看着都很惊讶,小明却浑然不觉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时,戴维的太太妮可悄悄把小明拉到一边说:“小明,有客人来,首先要让客人先取食物;还有,家庭自助餐并不像餐馆,食物无限供应,家庭餐一般根据客人的人数来定食物的多少,所以,拿食物的时候,首次大家都只会取一块羊排,待所有客人都拿好食物后,有剩余你可以取第二次,但仍然是客人优先。你这样只顾自己喜欢就装满盘子是非常不礼貌的,也不周到。”

小明听后很难过,在家里爸妈从不限制他怎么吃,他喜欢的东西可以无限的吃,怎么到了澳洲还限制吃喝?

戴维夫妇一直努力教育小明这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礼貌。但小明不理会,也不重视。尤其严重的是,小明习惯常常在家里穿着睡衣走来走去,在餐桌上也穿着睡衣。在西方社会,睡衣是只能在卧室里面穿的,穿着睡衣出来吃饭是对他人不礼貌和不尊重的行为。戴维夫妇多次提醒小明,可他并不以为然。

最终,经过半年的寄宿生活,戴维夫妇认为小明不愿意学习,而他的生活习惯实在糟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戴维夫妇认为:小明给他们的孩子们做了不好的示范,他们决定不再让他继续寄宿,于是,小明惨遭“退回”教育署。

2. 常常“越界”,无视“规则”

小伟十六岁,成绩非常好。寄宿在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澳洲家庭中。可住了没多久,寄养家庭的妈妈苏西就觉得难以管教小伟,因为他既不尊重规则,也不遵守规则。

苏西给孩子们规定,上午8点15分必须吃完早餐,收拾妥当,准备好上学。

可小伟每天都要迟到,常常大家等他到8点25甚至更晚才能出门,导致其他孩子跟着他迟到。苏西说:“小伟,以后规定8:15, 若你迟到,我绝不等你,我们不能因为你而迟到,请提高时间观念。”小伟听了不以为然,第二日仍然磨磨蹭蹭,结果8:15分,苏西载着两个孩子准时离开,小伟惊觉,但自知理亏,只有走路去学校,自食其果,从此早早起床。

苏西另外规定,最晚回家时间为晚上11点。小伟不以为然。有一次,在朋友家玩耍,至凌晨才想起家里关门时间为11点,于是发短信回家,说“晚些回来”。结果,小伟凌晨一点才回家。一推门,惊讶的看到苏西和丈夫仍然坐在客厅等他。他顿时吓到。苏西开口说:“小伟,你未满18,住在我家,我们对你的安全负有法律责任,你可知道,我们差点报警?你一个未成年人,离开家时并未告知我们你去哪里,和谁在一起,何时归家,联系方式和地址等重要讯息,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今夜我们坐在这里等你,要看看一个未满18岁的少年何时回家?你无视我们定下的规矩,即是对规则和我们的不尊重,照理我们不应再留你,可念在你第一次犯,我们原谅你。以后请遵守规则,否则我们监护你,实在是一种风险。”

3. 以为有钱就了不起的小留学生们……

很多中国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从没教过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对别人的付出怀有感恩的心。可是有的家长却持这样的态度:我付费,我出钱,寄宿家庭就应当为我服务。

这些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出去,也把教育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责任仍了出去。很多国外的家庭接收留学生,并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由很多是出于自愿和爱,愿意承担教育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责任,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有一个中国孩子,不喜欢吃寄宿家庭的饭菜,每天提各种要求,今天要吃牛排,明天要吃烤鸭,还不断要求寄宿家庭开车送他去这去那儿,

寄宿家庭的妈妈说了他一句,告诉他要入乡随俗,孩子就顶嘴说,我妈付钱了,难道你不应该满足我的要求吗? 后来,寄宿家庭告诉他,很抱歉,我们养不起你这样的孩子,你另谋新家吧。

4. 饮食问题

小亚是我们认识的一个15岁的男孩,他寄宿在澳洲的一对夫妻家中,常常抱怨自己中午饭吃不饱,吃不好,由此对自己的寄宿家庭产生了不良情绪。

西方社会中餐通常吃的都是三明治。无论大人孩子,午餐盒的构成通常是,一个三明治 (或wrap),一个水果,以及一份小小的甜点,要不就是饼干,奶酪和水果等等。住寄宿家庭的中国小留学生们,常常吃不习惯这样的午餐,他们不适应,又缺乏与寄宿家庭的有效沟通,就觉得寄宿家庭对自己不好。于是他们把寄宿家庭给自己做的午餐扔掉,自己花钱在外面买中餐吃。可是这样却伤害了寄宿家庭父母的感情。别人辛苦为你做午餐,你却仍掉。浪费粮食不说,也产生了隔阂。

另有一个例子,西方家庭尤其重视晚餐,一般都有固定时间。如果你错过了用餐的时间,他们会收掉食物。如果你不在家里用餐,请一定提前告知寄宿家庭,以免为你做好晚餐而浪费。可事实是,很多小留学生为了改善伙食,自己偷偷在外吃,又不提前通知寄宿家庭。结果寄宿家庭往往等待他们吃饭,或为他们留饭,造成很多误会。

其实父母应该在孩子出国前就明白,孩子送出国住在外国人的家庭,必然要做好心理准备去吃西餐,偶尔改善伙食是可以的,但要与寄宿家庭沟通好。哪里可能常常挑三拣四?如果你什么都不能努力适应,那出国干什么,不如留在中国更好。

5. 生活习惯一团遭的孩子们

王先生和太太是我的朋友,膝下无子,花园洋房又大,常常觉得寂寞。刚好受到朋友的委托,几年来,他们接待了好几个国内富裕家庭的孩子。

可几年下来,王太太苦不堪言。

她说,不知道这些小孩们在国内是受的什么教育?屋子乱的无立足之处,床上地上全是东西,被子从来不折叠,脏衣服,袜子,鞋子乱丢一地,如果大人不帮忙收拾,就这样一直乱着。孩子们就住在“垃圾堆”一样的房子里。

他们还认为王太太应该帮他们打扫,因为他们是出了钱的。

最令王太太难以忍受的是,孩子们白天黑夜颠倒。夜里不睡,打电话,玩电脑。白天起不了床,常常逃课。王太太说,她自己不是这些孩子的母亲,管教他们实在困难。因为她管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回应她:“我妈都没这么管我,你凭什么这么管”?离开父母羽翼的这些孩子们变的“无法无天”,他们旷课、逃学、深夜不归,有时还偷偷带“男朋友/女朋友”回家。王太太常常不知如何是好。

与孩子父母沟通,孩子父母却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你家里住就应该由你管。王太太提出“孩子晚上熬夜玩电脑的问题”,结果父母说:“孩子生活枯燥,就让他们玩玩吧”。王太太听了感觉特尴尬,最终决定:如果想在她家里住,必须遵守规则,参与做家务和清洁,夜里11点准时断网,并不准带陌生人回家。

6. 没有礼貌,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差

很多寄宿家庭反映:中国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差。很多十六七岁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如何收拾房间,洗衣服,晾衣服等等。与他们的年龄实在不符。

一些习惯,例如吃饭时候不与其他人交流,时刻在饭桌上玩手机,看手机,这些都是没有礼貌的行为。西方社会,晚餐时间是重要的一家人相聚的时间,大家都快乐的交流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可是大多数中国孩子似乎无话可说,令人非常尴尬。

小枫是十六岁的男孩,在朱莉太太家住。朱莉太太说,小枫十六岁,到她家第一次学会用洗衣机洗衣服,简直不可思议。中国的孩子,什么都要从头开始教。他们似乎只关心学习。小枫的住宿家庭很困惑,为何他从来不说“请”和“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

作为在澳洲照顾他的寄养家庭,朱莉太太常常努力的尝试做中餐给小枫吃,可小枫似乎并不感谢。当他们特意为小枫办十六岁生日派对时,忙了一天,小枫连句谢谢都不说。朱莉太太很难过,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馈。

纵然我们有借口说中国人并不习惯把“谢谢”二字挂在嘴边,但你出国了,常说“谢谢”,对他人的关心付出表示感恩,是一种美德和教养。

在中国,为了学习,家长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可是在国外,家长认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家务,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和习惯等等。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出国后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和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作为家长,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