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问题化学习”的路上

2022-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瓦尔特大叔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何为道?何为教学之道?通过研读问题化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之道,非小巧。教的不是套路,而是可迁移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以下是我针对问题化学习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困惑。

在问题化学习的初始阶段,我首先认识了什么是问题化学习,书中这样定义:问题化学习就是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从中我们不难找出几个关键词:系列问题、持续性、学习者、自主发现、问题系统、有效迁移等。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必然的,由谁来提出才是关键,这打破了传统的师生问答教学模式,这里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学习。那么,问题化学习究竟如何开展呢?

在问题化学习的探索阶段,大家也在尝试摸索着设计一些问题化学习的课例。当下在学生提问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问不出问题;学生问出无效问题;学生的问题量大重复多。这相比教师自己提问题等学生来答更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把控问题质量得应变能力,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以语文学科为例,初读一篇文本,我们脑海中最有序闪现的问题就是:谁写的(作者)?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手法)?为什么写(背景)?这是我们对一篇文本应有的整体感知。这也不禁让我想到全国名师肖培东老师的“肖九条”,可具体为: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主旨)?4.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手法、语言)5.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6.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哪几个(教学聚焦)?7.思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教学价值)?8.学生自己能读懂和不能读懂的可能是什么(学情预判)?9.教材提供了怎样的助学资源(教学资源)?

以上是针对教师备课的“九条法则”,这“九问”看似言简意赅,却是内涵丰富。问题化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可否换个角度,从学生的视角改写这“九问”,教师可以通过这“九问”对学生予以引导,以防学生问出毫无边际的无效问题。另外,从教师自身而言,问题化学习虽是以学生的“问”为开端,实则应该是一种双线并行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问”应是同步进行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学情预判: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会问什么?因此,问题化学习并非让老师无用武之地,这也更加贴合了教师上课前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由此可见,问题化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

思考之余,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课堂,其实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化学习的雏形,只不过我们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设定,起码是没有明晰的一套概念体系的。那么,我们是否打造这样的课堂?从学科角度来讲,语文课应该是生动的、文学色彩浓厚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问题化学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或多或少影响课堂的灵动性,但这也需要考验教师的把控能力。一旦把控不好,一堂课就会活生生变成问答课或辩论课,一切都会显得生搬硬套。那么,是否考虑把课型按内容和方式进行划分?比如这一节教读课设置为精读引领课,那一节自读课可否设置为问题化学习课堂,即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在不打破语文课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穿插问题化学习语文课堂,这能否称之为一种升级改造呢?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其实,往常来看,我们的课堂也从不缺少这些,但总感觉少了一些由头。

有效课堂不在于教师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在于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问题化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慎问题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如何能够把问题化学习有效地融入我们的课堂,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尝试,但也不能“一刀切”。问题化学习的理论知识虽不能“照单全收”,但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时刻保持问题意识,让“问”变得更有价值,让“评”变得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问题化学习产生的一些浅薄的认识,不成规范,还需细细琢磨,更需在教学实践中逐一验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