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是能经受住攻击哒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keyMomself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就有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也要在关系中赖以生存。

那么也就有了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还是人际中的其他关系,就会或多或少的投射来自自身的期望,如果不能很好觉察自己期望背后的动力学成因,那么就会在投注过程中体验到失望的痛苦感觉而不自知。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魔咒呢?至少你要知道自己期望过高的成因在哪里?这就是一个回溯的过程。但也能穿透实质的看到,也许你对别人的希望,有可能你不想自我负责,想让对方负责你的希望。另外还有可能你不知道什么是接纳对方的如其所是。

人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想去改变对方,去符合自己的期待,却从来不知道改变自己去调整自我期待。有那么一句话,总结的非常好:想要改变别人的都是神经病,想要改变自己的才称之为英雄。足以说明改变别人是多么困难。

那么就这样抱有不改变任何人的想法观念生活下去吗?如果真能做到,那么恭喜你,你如神一般的存在着,并且如实当下的生活着。我们平凡普通人只能在这个连续谱上去无限接近,无限去体验,如果没有做到也没关系,从现在起,我们开始一起,是不是我也掉进想改变读者的状态里呢?

我并不想改变你,除非你愿意改变,那么你就在这个关系里占有主动意义,而不是那种意识上认同,潜意识还自我纠阁,那样走上改变之路也是痛苦哒!

为什么陈述这么多关于改变的话题呢?因为我们人际关系互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种投射性认同和反认同的关系。所谓的投射性认同是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领域中。

使用投射性认同的个体会用不易察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操纵来诱导与他们有关的人以限定的方式来行为。就像是一个人将自己內部舞台上正在上演的一个角色(一个涉及早期客体关系的角色)强行却又是潜意识地派给另外一个人来扮演。

鉴于这两段比较艰难晦涩的理论有点难于理解,我举个实际生活的例子便于理解。

上几天,我在夜走的路上,遇到小区里的宝妈。她也许在不远处就望见我了,走到面前打招呼时我感受到一股怒气扑面而来,并且在月光下依稀看到她疲惫的面容下有些委屈。

“你说怎么办吗?这个孩子真是气死了,就今晚吃饭早,想下来走走,结果她非得跑……”这时,她转身望向离得很远的女儿。“我都跟她说了,爸爸妈妈上一天班很累了,不能跟你跑了,你咋就不知道心疼我们呐?”她越说越委屈的样子,我一直望向她,倾听着她。“你看看这不作妖呢,还哭咧咧的,一天把我弄得心一点份都没有,不说了,一会儿她追上来了,拜拜……”,她匆忙走向前去!

虽然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我迎来了小女孩的爸爸和孩子一前一后。小女孩爸爸没有作声,看到我,他还略显尴尬的微笑了一下,又看了看身后的哭鼻子的女儿。小女孩边哭边嘟囔着说:“不要那个坏妈妈……”反复的重复这一句话。“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妈妈刺耳的那句话还是从远方传来。

我开始陷入了一阵沉思。妈妈在某一时刻投射成孩子需要理解她,并且随她们心愿不去跑步了,然而女儿并未进入到这个认同圈里。这就是说这是个投射失败的结果。然而妈妈也并没意识到孩子做为独立个体人存在的意义,完全陷入到投射失败的奥恼之中。也许爸爸妈妈真的很累,这是一个事实。但孩子想跑跑跳跳也是一个事实呀。重要的不是这个事实造成了她们之间的矛盾,而是不能平衡两个事实之间的角力点变成了冲突的根源。

就像妈妈可能投射孩子必须听她的话,她才觉得相安无事了。而孩子在这种模式的相处内化下变成有时也要让别人执拗的听自己的话。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有太多投射性暴怒的产生,因此发生了这样的局面。妈妈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认为妈妈不是好妈妈。

如此纠缠的关系上演,无非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能不能静静的感受一下,在关系中我们能不能觉察一下,当别人投射过来的想法,如果你觉得是攻击,那么你有没有一种力来转化攻击,还能保有关系,甚至是像良性方向去发展,那自然是最好的哒!

这时就要提到上文的早年客体关系,通常指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方式。也就是在关系中我们如何处理我们对待同样事情的情绪。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背后的动力都是在渴望修复过去的一种创伤,只是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选择合适的情绪疏导对象,而不是让一个还未心智成熟的孩子去承担。

也许你会觉得你曾经就是被这样养育对待的,别无它法。那么请试着问一下自己想不想有另一番体验和领悟带给孩子呐?你望向孩子纯真的眼神,有没有那一刻看到未长大的自己值得更好的照顾呢?

其实,对孩子的情绪其实就是对父母的情绪,你渴望孩子接纳你,理解你,包容你,是不是在要求曾经未给自己满足的父母呢?

曾奇峰老师认为,我们为孩子付出,不顾一切为了他好,当付出太多,就会生出焦虑、甚至抱怨。其实是在潜意识中,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父母,因为看不见自己像婴儿般地被照顾的愿望,而把对自己父母的抱怨,转移到孩子身上。

好像在说“快看看我吧,我做得还不够吗?你们怎么不照顾照顾我?”这是典型的把孩子父母化。所以当你对孩子发完脾气后,就会有后悔的时刻,我想我不应该那样呀!

事实上,那一刻,你已经把孩子推到假想中的父母位置,所以,你觉得孩子应该能接住而且必须接住我们的情绪投射。

觉察到这一点很难,能够剥离的让孩子是孩子也是难上加难。幸好有句鸡汤叫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那么我们就有了做孩子父母的底气,同时也有了做自己内在小孩的底气,好好养育自己同时也能养育孩子。

在关系中我们可以投射,但我们不企求别人对我们的自我认同,毕竟看到别人不是我尤为重要。再次就是当我们不被认同时的自恋撤回该如何安放入置。如果你感受到别人只是表达与你不同观点而已,抱持着开放好奇的态度去深入体验,你将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但当我们自体是破碎或者残缺的话,也许就会体验一击就碎,一攻就死的状态,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深层原因还是要凝聚稳定的自我。在关系中可以因为情绪攻击而存活下来,就像比昂说过做个足够好的容器,其实不只是好,还要足够有空间,只有这样,在关系中“上头”时,情绪脑才不会时时在主导,它会自动调动理智脑去处理关系中的问题。

这里有个具体步骤在处理关系中的攻击,情绪攻击的对方通常也有过往情节需处理,而你在关系中投射性认同的夹杂着你的过往情节,这样如此循环下去也拆解不出来。

那么就需要重新回归到的自己抑或是身体自己,与别人的情绪投射进行剥离,在看清自己与别人的情绪投射不一时,你就会温柔慈悲的对待自己了,同时也就慢慢理解了别人。

停止对原有别人情绪投射的评判,真诚的接纳别人的如其所是。就能看到别人的情绪背后的一些原由是什么。

我们甚至要忍住自己的好奇一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TA有如此的情绪投射?也要抱持住自己当时在场域内被攻击的尴尬和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要抱持住别人的情绪发泄,这时候需要有个很好的容器来涵容这些。

那么我们的这个容器内化,又是从早年重要他人身上所得的经历上所习得。如果早年容器不够好,我们可能陷入投射性认同里互相争斗攻击,如果发展良好,你真的如一个稳稳的容器涵容在那里,跳脱出投射找到更好的结果。

所以好的关系指的是一切关系中,你承受攻击的力度如何,决定你在关系中能不能存活下去,并且能够玩的自如。如果没能承受攻击的力,那么就试着改变一下容器的模式,让自己在关系中享受被攻击后的更强有力的滋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