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管理的至善:不同的身份,相同的本质
今早看到一篇文章《德鲁克: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这个题目让我特别想写点东西出来。当老师16年,学管理20年,管理到底是什么?今天我并不想讨论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这个自管理学诞生之日起就有的争论。中国的管理一直游走在东方智慧和西方哲学之间,才有了曾老的《中国式管理》来突显管理的本土化。但这篇文章俨然已经在更高的层次填补了东西差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人性是没有国界的。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这个世界最高的智慧就是关于人的智慧,任何事情只要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就会直达根本,尤其是管理学这个学科,我的这个观点,今天通过这篇文章得到了德鲁克大师的认同。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身份或者职业虽然用了不同的字眼,但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在更高的层面上,他们是同一类职业。比如管理者、营销者、老师、父母、甚至医生以及各类服务性工作人员,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他们的对象都是“人”。管理者工作的对象是员工,营销者工作的对象是顾客,老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父母工作的对象是孩子,医生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他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写完发现我写了一句不得不说的废话),是人就有有血有肉、有欲有情,就有人性的善与恶、美好与丑陋,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冲突。而这些工作的成效恰恰取决于他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工作对象的?
他们是把自己的身份和职能看成是一种发号施令的工具,还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成就员工、成就顾客、成就学生、成就孩子、成就病人的服务者,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德鲁克提出管理的本质是要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正应了老子“天地不自生而长生”的哲学思想。
如果管理者能让每一个员工释放出自己的善意和潜能,而不是机械地抱着“胡萝卜加大棒”的技法,还用担心企业的发展问题吗?
如果营销者能积极地为顾客创造价值,他还用再绞尽脑汁使用各种营销技法让顾客买单吗?
如果老师能把培养学生的善意和潜能当作目标,还有不成才的学生吗?
如果父母都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见和培养孩子的美德和潜能,还能有那么多亲子冲突吗?
如果医生都能积极地鼓励患者相信自己身体的潜能,又有谁知道在人类的健康史上会发生多少奇迹呢?
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我们美好的愿望和信念,还需要工作主体的职业素养和外界的制度环境来保障,如果在这三个条件当中,最后一个是不可控的,那就让我们从美好的愿望和信念、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来入手。
美好的愿望和信念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善意,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让我们从改变自己工作初衷和工作方式开始,回归管理工作的本质----激发每个员工、每个顾客、每个学生、每个孩子、每个病人的善意和潜能就是最高的至善。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管理者,愿你对自己的管理能让你自己成为一个释放善意、发挥潜能的人。
如果你有幸能站在一个影响更多人的岗位上,愿你每次做决策时、行动时都问问自己这个决策、这个行动能激发和释放多少人的善意与潜能?
这个社会是一个紧密关联的系统,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扳机,都只能引发结果,不能控制结果,所以,工作的动机和定位就变得格外重要,因为天行有道,因果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