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花钱无度,疯狂的购物背后?》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忻纯

(1).孩子三岁,妈妈讲道理,批评。幼儿园有心事,专注力不好。妈妈和孩子涵容关系没形成,孩子缺爱,爸妈较理性,给孩子的情感是分析出来的,导致孩子安全感差,处在找妈妈的模式,这样的孩子想取悦父母很难,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但不是故意的,是无意识的持续时间短,群体交往中进入防御模式。

(2).小学(六天)因为学习被挨打。孩子容易厌学,如果坚持,全靠意志力,再扛的过程中孩子伤害很大。厌学不是天生的,100%是人训练出来的,如果能把人训练成厌学,也一定能训练成乐学。

(3).初中,压抑情绪越来越重,养狗的本意:是想从狗身上得到从人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从狗身上找到情感寄托),狗不会打她、骂她、嫌弃她。

(4).高中,一始还行。看到孩子有强烈的要学好的意愿,但扛不住了,在该学(理智上)与厌学之间掰手腕。理性能力与情感能力均衡发展,才不会固执,自以为是。

(5).为什么上高中迟到?一定是被动、拖延,上课无意识说话,注意力焦点不断转移,通过这些缓解压迫感。

(6).2019年复学,两月又回家。杨老师挑水经历:开始愿意~靠责任~靠意志力~水洒一地(有朋友说:是故意的,其实真扛不住了)~肩膀太疼。

妈妈的问题:(1).孩子是否缺爱(100%缺爱)。大吼大叫,买东西越来越多,为什么鞋子买了20双,还买?投射出鞋子对孩子有特别的意义,鞋子意味着自由、快快长大,离开这个环境,想摆脱家庭、学习、摆脱连自己都厌弃的自己,通过鞋子走向远方。

(2).物品买了,觉得不好,再买一个。对物品的嫌弃,投射出是她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

(3).对钱和物品的需要,孩子说:找安全感,投射出匮乏感。“人需要人”,人需要人的情感。爸妈看见孩子的感受,对他关注、包容、理解。孩子心里的匮乏靠“物”来填平,孩子使错了方向,缺的是人的情感、尊重。“物”对孩子而言,像假奶嘴,当一直吸,会越来越饿,越匮乏。

(4).该怎么做?不是方式、方法的事,是有没有的事。如果有孩子要的东西(像母汁儿)孩子的饥饿感能缓解。问怎么做(原点性错误)。

建议:1.参加顶级。2.听深耕4、5班及专业课。在教育中更多些有意识,更多些科学训练方式,提前学,别让孩子走不动了,才来寻医问药、亡羊补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