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流淌,教育成长集》婚姻育儿教育

接纳差异,静待花开

2017-01-19  本文已影响294人  王燕惠

群里一个群友发了一幅照片:同时从邻居家取回来的西红柿苗种下,左边的都要开花了,右边的还是个娃娃。然后很是感慨:这差异也太大了!

接纳差异,静待花开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家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老大敦厚,稳重,内向,嘴笨,学习成绩全面发展。老二嘴巴甜,会哄人,学习偏科,小心眼。同一个妈同一个爸又是同一天出生的,却是性格迥异。

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

我突然想起,我在沙龙分享中,最喜欢与家长探讨的一个话题。我们都很爱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想给到孩子最好的东西。于是我们千方百计购买学区房,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跟着最好的老师去学习成长。可是我们会发现,班级里几十个孩子就有几十种不同的状态呈现。有的孩子大方懂分享有的小气,有的孩子大胆自信有的自卑胆小,有的积极主动有的喜欢安静待在一旁,有的学习成绩优异有的落后大截……原因何在?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批改作业一样的上课一样的备课……

同人不同命?是的!同人不同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那两棵植物,同时种植同一盆里,一样的浇灌,可是就是生长速度迥异。一棵快一棵慢,一棵即将开花了另一棵依然淡定的长着。你作为植物的主人,顶多感慨万分,难不成你还可以拔苗助长?

能做的就是允许,接纳。允许不同允许差异,接纳不同接纳差异。能允许,做不到全然地接纳也是较为轻松的。

就像那对双胞胎兄弟,同是一母所生,一起待在妈妈温暖的子宫里10月,亦然。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高矮胖瘦,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习成绩……允许他们可以做最好的自己。遗憾那位妈妈做不到,于是孩子在父母的比较中离了心,比较就像一把刀子,一刀一刀地砍掉兄弟间的团结,一刀一刀切断了兄弟情。

我又想起了一个群友的一个问题:她说,她的小孩9岁了,见到亲朋好友让他叫人,他就是不肯叫。平时见到同学熟人也一向都不会主动打招呼,每次发现都会有说孩子,但就是执行不了,不懂得怎么教育了。很多时候看到身边同事朋友家的孩子主动跟自己打招呼,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我说,孩子叫不叫人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如何应对孩子不叫人才是一个问题!

语言是有力量的!孩子天性从善,喜欢赞美欣赏认可。孩子不叫人=不礼貌?一旦等同,我们就给孩子贴了标签。不叫人不礼貌,不叫人你人品有问题。其实是否叫人是一个行为,我们不接纳孩子的行为但不影响接纳孩子的这个人。

习惯是如何养成的?第一次不叫人,“你这孩子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没事,对孩子影响不大。第二次,孩子还是不叫人,“你这孩子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开始了第二次强化“没礼貌的”行为,“哦,原来我是一个没礼貌的人。”第三次,孩子还是不叫人,“你这孩子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就继续开始第三次强化了“没礼貌”的行为,哦,原来我是一个没礼貌的人。第四次,第五次……孩子就被催眠了。

强化,验证,证实……好的行为被关注了,越做越多。不好的行为被关注了,也会越做越多。

孩子不叫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不自信?害怕?羞涩?……孩子的行为是否更多的让妈妈面子工程过不去了?因为当妈妈觉得没有面子的时候,就自然地把这份难受转移投射给到孩子了。不是你没有礼貌我就不会丢脸了,如果你有礼貌我就有面子了。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的妈妈就会一次一次地指责孩子,给孩子贴标签:不叫人的,不礼貌的……久而久之孩子就破罐子破摔咯!

很多的时候我们以为是事件A(行为)导致结果C。如不叫人导致了没礼貌。其实中间还隔着一个B(想法,观点,认知),我们的想法就是孩子应该叫人应该主动跟亲朋好友打招呼,当孩子的行为达不到我们心中的那个期待的时候,结果就产生了(评价,标签就出来了)

她问,那该怎么做?我说给你三个关键词:允许、接纳 、身份。允许孩子暂时不叫人;能允许你就做到了接纳,爱叫不叫咋地?前两步做到了你就是全然轻松的,没有任何情绪的,你的情绪是稳定的不压抑的。然后找到契机给孩子定身份。语言没有标准:比如,刚刚你没有叫人,但妈妈知道你其实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可能你刚刚在想事情去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是桃树结不出苹果,是柳树长不成白杨的笔直,是铁树不开花(你能静等铁树也会开花了)父母要会爱孩子,就必须先成长自己,强大自己,更要提升自己的品格。父母要会爱孩子,就必须学会接纳差异,静待花开。

接纳差异,静待花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