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海上钢琴师》
这部影片的观影感受不如预期,但之后颇可玩味,片中的很多镜头堪称经典: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冲破浓雾,呈现在弗吉尼亚号的前方;1900带着马克斯和松开制动的钢琴在摇摆的船舱里自由滑行;精彩的斗琴;1900录制唱片时看到了那个女孩;1900和那个女孩站在雨中;1900站在舷梯上扔掉帽子;马克斯带着留声机在破败的弗吉尼亚号船舱里一遍一遍播放那首曲子,以及影片最后马克斯的背影,等等。
这些镜头一次次重新掠过脑海,但最清晰的图像是1900单纯、沉醉而略带迷茫的脸,和巨大的“弗吉尼亚号”。
1900不是现实中的存在,正如“弗吉尼亚号”也不是现实中的存在。1900是马克斯和很多追求所谓纯粹的艺术、纯净的精神的人的一个幻影,而“弗吉尼亚号”便是那艘承载梦幻的船,航行在梦想的海洋。
不管是“美国梦”,还是“艺术梦”,亦或是“爱之梦”,只要在这艘船上,都显得很唯美。
但是,弗吉尼亚号终究成为海中央的火光烈焰,轰然消失,无可挽回。你,要么和1900一样,和梦一起消失,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要么和马克斯一样,从梦中醒来,踏上陆地,走入现实生活,承受成功或者失败,辉煌或者平庸。
所以,《海上钢琴师》是一曲理想的咏叹,一首梦想的挽歌,更是一阙避世的悲词。它貌似“热血”,实则颓唐。
但是,影片并非只是如此简单。导演安排了这么一段对话,令我印象深刻:1900和“那个女孩”的父亲的对话。那个潦倒的男人在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后,获得了新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无限,想要为唯一活着的女儿重新开始。那个场景里的1900神情既迷茫又带着神往。一直到1900走出船舱,准备走向陆地的时候,这种神往的力量仿佛即将冲破内心里的所有阻碍……但最终,他还是止步了,陆地终究成了1900永远无法企及的“大海”。
面对现实生活的汪洋大海,他感受到的不是力量,而是恐惧!通往真实世界的路,真的那么难走吗?如论如何,这只是一种选择。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人们无时不刻面临着选择。看起来,1900选择坚守他的纯粹,似乎更具悲壮色彩,但反过来看,马克斯们选择走入生活,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壮?!正如那个女孩的父亲所做的,重新开始!谁能说在现实生活的“汪洋大海”中就不能弹奏出美妙的曲子呢?
一部值得玩味的电影,加上完美的音乐,蒂姆罗斯精彩的演绎,我给9分,推荐看。
但为何观影感受不是很好呢?应该跟影片的叙事方式有关,回忆和现实的穿插,有时候显得松散,或许也跟我对电影的固有的评价标准有关系,喜欢拿所谓的真实对标。想来,带着自己固有的评价模式观影好像由来已久了,值得反思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