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杰龙凤书香集关于爱的故事策略大本营2:自由,平等,友爱。

四时八节(1)到立冬

2020-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鼎尚CULTURE

        立冬节是农历十月的大节,又叫十月节。在每年公历的11月6号至8号之间交节,今年是11月7号即今天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正如立冬三候所说:“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2)。”但这只是表示冬天的来临和开始,要连到五天的平均气温都低于10°C才算正式进入冬天。这块(3)时节,秋熟农作物大都收晒入库,动物些也准备藏起来冬眠避寒了。但是,南北方的气候差别比较大:东北尔合(儿)(4)已经封冻,农村作物都进入了越冬期;江淮一带也到了“三秋”尾声;而江南地方还忙到起抢种冬小麦、移栽油菜;华南一转(5)却正是点(6)麦、种蒜的最好时候。左河水的《立冬》诗对这段时间的气候、农事描写就很妥帖巴适(7):“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遍野修堤防早涝,万家晒物作冬藏。

        在我们四川很少有听到啥子立冬的习俗活动,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先生就说:“立冬四川无习俗”。但是,立冬节气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习俗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禺彊又叫禺强,字玄冥,传说是黄帝的孙子、冬天之神。在古代的立冬那天,天子要穿上黑色衣裳,骑着铁色的宝马,带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及(8)祭冬神,祈求驱邪佑护。《史记》上讲,祭祀冬神的场面往往很宏大,汉朝时要有七十个童男童女唱《玄冥歌》:“玄冥陓阴,蛰虫盖减……籍敛之时,掩收嘉毅。”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同时,天子还要赏赐群臣冬天头的衣服,抚恤孤寡之人。《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锈注释说:“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民间在立冬时节,一般也要举行祭祀、饮宴、卜岁(9)等活动,用时令佳品向祖先献祭,祈求上天赐予来年丰收,农民也借这块时机来休息庆贺一下。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这叫贺冬。到了宋代,每到立冬日,人们都要穿上新衣服,像过年一样往来庆贺。有些乡村还要演社戏庆丰收。顾禄在《清嘉禄》中写道:“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后来,这类活动日渐简化、淡化,不过,像现在的举办冬学(10)、拜师活动些也大多选在冬季来搞,还又兴起了冬泳之类的活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庆祝立冬。而且,贺冬活动往往又与补冬习俗结合在一起。有些榻榻(11)把立冬叫“交冬”,意思是秋冬之交,“立冬补冬,补嘴空”。福建一带家家户户用山白芷根等熬草根汤来炖鸡、鸭、兔或猪蹄、猪肚吃,广东潮汕时兴在立冬吃甘蔗,湖南醴陵开始做熏肉,浙江绍兴酿黄酒……吃羊肉也是好多地方的食俗,反正就是一个字:“补”。而吃饺子更是立冬日的普遍食俗,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的北方。据说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交”子之时不能不吃“饺子”。动物通过冬眠、植物通过休眠来避寒,而人就通过进补来补充元气,以抵御冬天的寒冷。

      《荆楚岁时记》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岁时杂记》也说北京人有十月初一喝酒的习俗,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大家围到火炉边喝边吃,叫作“暖炉”也叫开炉节,一直要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撤去暖炉才算完。江苏昆山、安徽太平等地方也在十月初开始用火御寒,举行吃糕饼、饮酒的暖炉会。而今天都普遍使用暖气供暖或者使用空调、电烤炉之类的取暖设备了,远比炭火、木柴“暖炉”现代和方便多了,就像现代农业机具和化肥的使用,让农村也不再像古代那样在冬季整修农具、制作堆肥或者通过采桑叶来煮汤洗眼防病了——社会在变,习俗也在变。

      立冬期间,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又叫下元日、下元。这块习俗同道教有关,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之说,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三官大帝的信仰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和敬畏,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天、地、水,那是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三官大帝为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传说是指尧、舜、禹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太上三官经》说,一切众生都属天、地、水官统摄,自古就有祭祀的仪式。《中华风俗志》说:“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宋代吴自牧也在《梦梁录》中讲:“(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11),或解厄,或荐亡。”在下元节这天,水官要把对世人的考察情况,记录上奏天庭,帮人解除困厄。所以,道观要做道场,往往还要在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到了黑晚夕(12),杆顶挂上三盏天灯,做糯米团子斋三官;民间要祭祀亡灵,江苏武进一带,几乎每家都要用新谷磨糯米粉子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有点像四川的菜叶馍馍,蒸熟后拿到大门外“斋天”献祭,祈求水官排忧解难。朝廷除了祭祀,还有禁杀生和延缓死刑日期的规定。民国以后,民间大多把祭亡、烧库(烧纸钱、冥袱等)等习俗仪式活动放到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而慢慢淡化了下元节。

      在一些历史习俗成为“过去式”的同时,当然又出现了新的习俗或节庆活动,像“光棍节”就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非土非洋的“节日”:因为每年的11月11日这块日期里的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状像四根棍子,而光棍在汉语里又有单身的意思,所以,这天就被作为“光棍节”,成为单身一族的节日而广泛流传开来。在11月11日这天,有庆祝单身生活的,叫“光棍节”;有为脱离光身状态而参加交友活动的,叫“脱光节”;而已婚人群却以两对偶的四个“1”代表“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把这天作为“忠偶节”来庆祝,不少新人还要特意选在这天去领结婚证!更有人由此引申开去,把1月1日称为“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称为“中光棍节”,11月11日称为“大光棍节”。为戏谑调侃,男的光棍被称为“光光”,女的光身被称为“明明”,成双成对的则称为“双双”。男光棍名草有主叫作“脱光”,单身女名花有主叫作“失明”,重新回归光身族是为“光复”。

      据说光棍节产生于1993年。当时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天晚上都要热烈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从而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交友活动,从而逐渐发展成了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趣味性的校园文化。至于其它诸如打麻将总是和四条之类的调侃说法应该都是后来编造附会的。从本质上来说,所谓“光棍节”其实是生活娱乐化在网络世界的体现和自我“宣传”,以及恋爱和婚姻成本增加而造成“光棍”普遍化的现实生活反映,这也算是现代生活背景下的一种大众文化娱乐现象吧,而且,这类活动及其“营销”往往会导致一些与商业相关的“网红”及其追随者,值得社会关注。

      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文化的传续是一直都在的。

      注释:(1)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2)雉入大水为蜃:雉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哈。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花色相似的大哈。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就变成大哈了。(3)这块:这个。块即个。(4)尔合(儿):那里。(5)一转:一带、周边。(6)点:播、播种。(7)巴适:这里是很好的意思。(8)及:去的意思。(9)卜岁:指在一年的开始占卜全年的吉凶。(10)冬学:一种“训练班”,专门招收有专长的人训练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人才。(11)建醮:道士设法坛做法事。(12)黑晚夕:晚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