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宇宙中心
几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比实际情况高一些,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大多都有自恋倾向。我们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懊恼公众面前的出丑行为、感觉别人在嘲笑自己等行为都是“焦点效应”在作祟。人类往往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谁还有空看你刘海儿油不油?
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形成了关于自我的概念,我们通过身处的文化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比较、社会评价、个人成长经历等逐渐完善对于“自我”的认识。在亚洲的集体文化中,人们偏向于从整体(集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偏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由于接触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更善于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这对他们思维模式培养和自我认知有很大帮助。
多数人对自我的认知存在误区,例如,我们在计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常会出现“规划谬误”,也就是错误的低估了我们完成一件任务的时间。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建筑完工的时间普遍比预计时间长,论文的撰写几乎总是在提交的前一周才开始做,设计稿总在deadline的前一晚才能完成等等。改变这种窘境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训练自己的内隐态度。在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中,自动的内隐态度往往比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更多的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不妨训练自己每次都按时完成计划,通过外显的行为重复练习形成新的习惯(内隐态度),进而影响自己对计划的态度和行为。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规划谬误”,并不断的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而持续被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困扰,正如《撞上快乐》的作者吉尔伯特所说:“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相比,我们对自己头脑中的世界似乎了解更少“。
我们对自身情况的高估也让我们忽视了自己的无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偏见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这在心理学上叫“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我们经常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设计稿受赞扬,说明我很有天赋),坏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甲方审美就是垃圾),并且认为别人应该也是这样想的(虚假普遍性效应)。这种“自我服务偏差”的优点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缓解压力、克服焦虑;缺点是它会阻碍我们自我反思、接受批评、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可以为了保护自我形象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并获得暂时的轻松,但同时不要忘记事后进行自我反思,不要让这种失败归因方式成为自己的内隐态度,导致“抱怨”、“逃避”等外显行为成为习惯。